9月1日,省自然資源廳印發《河北省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一批),公布了6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6個典型案例分別為香河縣北運河文旅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康??h林權轉讓助推生態工業發展案例、承德市碳匯交易案例、遷西縣山地型礦業經濟區域生態修復與產業綠色轉型案例、秦皇島市北戴河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河北省南大港濕地生態修復及價值實現案例。案例包含了政府路徑、市場路徑、政府與市場相結合3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涵蓋了生態產品開發經營模式、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交易模式、碳匯交易模式和生態修復及價值提升模式4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
“積極推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既是河北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河北落實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功能定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省自然資源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進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實踐,并提出了破解“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河北路徑”。
下一步,省自然資源廳將進一步加強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創新的研究,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和指導意義,持續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經驗總結和典型案例分析,高標準謀劃和部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河北特色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和制度體系。(記者 苑立立 通訊員 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