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磁縣華威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研軍家庭農場負責人李研軍
洪災過后,我及時補種了30多畝甘藍,但前兩天的降雨,讓我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就怕剛長到10多厘米的菜苗也被淹。
8月28日下午4點多,陽光依然熱辣,我約上“老伙計”——磁縣講武城鎮農業技術站站長武聯江,踏著泥濘的土地再次走進大棚。
老武常年到田間地頭搞技術服務,跟很多種植大戶都很熟悉。他來到我的生姜大棚,仔細查看后給出建議:眼下正是姜塊膨大期,只要管理跟上了,還能挽回不少收成,要抓緊噴施葉面肥,防治病蟲害,促進養分回流。按照他開的“藥方”,我立即安排工人開始干活。
這些年,我利用規模化生豬養殖優勢,將沼氣池產生的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機肥還田,通過綠色種養,發展循環農業,在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還能提升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的品質。
去年,我在朝冠村流轉土地50多畝,建立生姜種植基地,趕上了好行情,收益不錯。今年,經過認真考察,我把生姜基地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北白道村,流轉土地130畝,建設了64座生姜種植冷棚。考慮到流轉的地塊北高南低,且東西方向無法排水,汛期來臨前,我專門組織工人在基地內挖了三四百米的排水溝。
但7月底的那場強降雨,雨量遠超我的預料。當時,我冒著傾盆大雨,緊急調來1臺鉤機、3臺抽水泵,和前來搶險救援的村“兩委”干部晝夜守在地里,但受地勢低洼影響,雨水從四面八方匯集到種植基地,最終只能無奈放棄排澇。本來再有一個多月就能收獲的生姜,大部分被積水泡爛了。
很快,縣里派的“田保姆”及時趕到,鎮村兩級黨員干部也幫助我排澇清淤,在大伙幫助下,田里的水漸漸落了下去。雖然遭了災,但該給農民的土地租金還得按時兌現,做人得講誠信。我向把土地租給我的農戶承諾:減產不減租金。
我今年55歲,種了大半輩子地,當時看著地里的成片積水,心情別提多沉重了,但咱莊稼人不能認命,“只要地不荒,生活就有希望!”
農時不等人,顧不上想太多,我開始忙著復耕補種。隨后,我跟北京新發地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做蔬菜批發的朋友簽訂了一份甘藍收購合同。清理淤泥、重新整畦、補種菜苗……我和工人們一個棚一個棚打理,保留還有生長希望的姜苗,將爛根的生姜拔除,改種甘藍。經過20多天忙活,目前已完成14座大棚復耕補種,共補種甘藍30多畝1.3萬多株。
從8月5日開始復耕補種到現在,我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每天天剛亮就和工人們一起下地干活,天擦黑才收工,雖然很疲憊,但心里很踏實。明年,我準備把生姜基地建到地勢更合適的村,把這里改種韭菜,還用自家生產的有機肥。只要產品品質好,就能打開銷售渠道,收益也有保障。(河北日報記者陳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