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增強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
激活黨建強引擎 農民復產有信心
8月24日,饒陽縣留楚鎮勝利村黨支部書記楊愛隊帶著省市縣三級農業專家走進受災葡萄大棚,為種植戶們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災后恢復生產建議,讓受災的種植戶心里有了底。
饒陽是全國最大設施葡萄生產基地,設施葡萄種植面積11萬畝,年產值達26億元,是當地農業支柱產業,全縣還種植各類蔬菜約43萬畝,有著果蔬百里長廊的美譽。
災情發生后,該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切實做好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我們通過‘1+10’黨員聯系戶制度、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黨建+信用+金融’模式,將黨支部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經濟優勢結合起來,凝聚起防汛救災、災后恢復重建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饒陽縣委書記張雙翼說。
“1+10”黨員聯系戶制度解決群眾現實困難問題
“多虧了雙圈,要不然我這損失就忒大了!”
8月22日,大尹村鎮南流滿村村民韓盼一邊忙著給自家棚室抽水一邊感慨。
防汛救災中,饒陽縣按照“五級包聯”機制要求,依托“1+10”黨員聯系戶制度,組織黨員干部包聯到戶。包聯韓盼這一戶的是該村黨員劉雙圈。
“俺家沒抽水泵,看著棚里被水泡著,急得不行,正好昨天雙圈來走訪,就跟他說了,沒想到,今天就帶著水泵來了。”韓盼說。
攀談間,韓盼忽然興奮地朝不遠處走來的一行人喊道:“張老師,您又來了啊,快來給俺看看棚吧。”
“水抽得差不多了吧?”縣農業農村局果樹站站長張鐵兵和南流滿村黨支部書記韓恩衛,還有幾個村委會成員,一邊蹚著泥水走過來一邊問。
“抽完水要先松土散墑,再進行土壤消毒……”張鐵兵觀察完棚室就開始指導起來。
“平時不覺得,關鍵時刻能顯出來,黨員真是不一樣。”韓盼伸出了大拇指,“有了黨組織,咱老百姓就有了主心骨。”
災情發生后,饒陽縣委組織部第一時間發出關于在防汛工作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動員令。全縣6300余名黨員干部走遍4個受災鎮所有受災村,走訪受災群眾2.3萬余戶,下發《饒陽縣“1+10”黨員聯系戶制度服務群眾聯系卡》《蓄滯洪區運用補償工作災后重建政策解讀明白紙》2.5萬份,收集整理重要社情民意、群眾意見建議519條,幫助群眾解決飲食、住宿、就醫等方面困難問題3461個。
不僅僅是在洪災期間,“1+10”黨員聯系戶制度在平時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員往群眾家跑得勤了,有病人過去看看、有糾紛出面勸勸、有急活幫著干干、有事沒事常去轉轉,黨群關系近了,鄰里矛盾少了,大伙建設美好家園的勁頭更足了。”韓盼說。
近年來,該縣大力推廣“1+10”黨員聯系戶制度,按村民居住片和從事產業劃分黨小組,每個黨小組組長聯系10名左右黨員,每名黨員聯系10戶左右群眾,做到上級政策宣講到戶、支部決議傳達到戶、公益活動發動到戶、意見建議征求到戶。
2022年,饒陽縣被確定為全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縣。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
8月25日,大尹村鎮吾固村。
手拿長鉤和剪刀,55歲的村民陳繼宗穿梭在葡萄架間,熟練地剪枝。“前幾天棚里剛排完水,專家說對葡萄后續生長影響不大。”陳繼宗說,多虧他們加入了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此次強降雨后,合作社專門請專家到棚里進行了指導。
“專家說了,災后的蔬菜水果恢復生產要因地制宜。洪水時間短、受災較輕的,盡快采取排澇措施,加強田間管理。受災嚴重的地塊,在排澇后可改種生長周期短的品種,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陳繼宗說,他種了2個葡萄大棚,去年以前,年收入僅四五萬元,現在每年光靠大棚,就能收入近7萬元。
說到加入合作社的緣由,陳繼宗打開了話匣子。前些年他發現,有些果農每棚能收入3萬多元,“咱差就差在技術不過硬、管理不到位。”
“個人單干算是到頭了。”陳繼宗尋思著,加入合作社能享受技術指導和培訓、統購統銷等服務。
明知好處多多,他卻遲遲不肯入社。
吾固村黨支部書記劉亞隊深知其中緣由,“以前村里的合作社為個人經營,規模偏小,技術力量偏弱,市場競爭力差。”
如何讓小農戶牽手現代農業,村“兩委”決定:提升合作社發展質量。
去年8月底,吾固村向陽果蔬專業合作社調整優化股權結構,村集體占51%股份,并吸收農戶入股。該合作社為產銷服務型,主要提供技術支持和供銷服務,農民按每棚200元資金入股,當年全部利潤提取10%用于擴大生產經營,提取5%用于培訓教育,剩余部分按資金占比分配。
有了黨支部,就有了主心骨。陳繼宗一家合計合計,便申請入了股。如今,全村364戶90%以上的農戶成了該社股東。
黨支部一系列操作讓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為擴大經營規模,申請100萬元政府貼息貸款,將統一收購的果蔬分揀進行等級銷售;葡萄生產關鍵時期,找來專家及時指導,并為所有社員棚室投保;與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20余個大型超市、蔬菜批發市場建立合作意向……
“入社后,同樣一個大棚,同樣的葡萄,今年比去年多賣了約5000塊錢。俺也嘗到了‘現代化’的甜頭。”陳繼宗說。
更多農民搭上了“致富車”。目前,饒陽縣有105個村開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整合土地4500余畝,惠及農戶13000余人。
“黨建+信用+金融”模式破解農戶融資難
這兩天,大尹村鎮呂漢村村民王雪兵又燃起了信心。
“去年貸了15萬元,建了2個溫室大棚,前段時間正發愁怎么還貸款呢。”王雪兵說,“正犯難的時候,村黨支部書記找到了俺,說可以推遲一年還本金,今年只用還利息,還完后還能續貸。有了資金,就有了復產的希望。”
2019年之前,村民們想擴大規模,資金卻成了攔路虎。
農民不能貸款,問題往往出在抵押和擔保上。“沒抵押物,又沒擔保,銀行愿貸不敢貸,農戶想貸貸不成,阻礙了農業發展步伐。”呂漢村黨支部書記張賀說。
如何破除農戶面臨的“擔保難、融資難”問題?
2019年,饒陽縣探索推行“黨建+信用+金融”模式,深化基層黨組織與金融機構聯動合作,通過村黨組織做信用擔保。
首先是鄉村黨組織走村入戶,開展信用村、信用戶評定。信用戶按分數確定授信額度,最高可貸50萬元。
接下來,銀行對信用村、信用戶進行貸前調查,最終決定是否放貸。
“該模式給村民帶來的改變,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上,還體現在精神層面上。”饒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雷博寧說,通過信用村、信用戶評定,違反村規民約的行為都用信用手段“管”了起來,“窮可貸、富可貸,不講信用不能貸”的觀念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饒陽縣累計評定87個信用村、2032個信用戶。銀行發放貸款5.6億元。2021年,該模式在衡水市推廣。 (河北日報記者 劉冰洋 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