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已至,收到了萬勇先生簽名的《品讀正定》一書。盡管這本書的內容和篇章結構在出書前我已經先睹為快,但拿到的時候,還是禁不住為她優美的印刷精致的排版還有那一張張或彩色或黑白的圖片而贊嘆。
在我看來,一本好的圖書,就好比盛夏酷暑中一盤冰鎮西瓜或者一杯涼白開,讓人閱后大有暢快之感。
《品讀正定》就是這樣一本好書。她是萬勇先生繼《品讀石家莊》《品讀西柏坡》后,第三本品讀系列的大作。和前兩部“品讀”一樣,讀完總想著寫點什么,《品讀正定》,我想說三句話。
第一:我要收回一句話。
2011年,萬勇同志擔任中共石家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我跟他一起合作拍攝文獻紀錄片《正定》(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更名為《古郡傳奇》)。在導演闡述中,我把標題定為《告訴正定人不一定知道的正定》,片子完成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少人說我實現了導演闡述中的目標。萬勇部長也對我們考證并拍攝到的幾處歷史細節贊賞有加,我為此小小得意了一陣子。十多年后,我手捧他的新作《品讀正定》細讀,慚愧之心頓生。因為這本書才真正告訴了我們一個你所不知道的正定。
這得益于作者長期寫作練就的抽絲剝繭般邏輯推理和史實歸納的功底。在《品讀正定》一書中,這樣的史學功底常常以令人拍案叫絕的驚嘆呈現于眼前。概括起來講,大致有如下三種表現。
表現一,敢于挑戰約定俗成的一些歷史結論。比如關于“三關雄鎮河朔要沖”提法中,三關到底指的是哪三關?過去最時興的一種提法,就是將正定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以至于我們拍攝的紀錄片《正定》,也延續了這種結論。這次在書中,作者用權威史書佐證,引歷代府志記載,從“關”與“鎮”的概念入手,一點點引領讀者得出結論:真定府當時雄鎮的三關,乃指倒馬、龍泉、故關三關。比如關于正定名人趙子龍。從古至今,人們贊頌趙云的完美,皆用“忠勇仁義”四個字來概括,可謂是約定俗成深入人心。但本書中作者專門設置了“再識趙子龍”的章節,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從戲曲傳說到追授謚號,從影視動畫到名人爭搶,作者旁征博引刪繁就簡,一點點還原了歷史上趙子龍的真面目:忠勇智謙。
表現二,敢于探尋銷聲匿跡的一些歷史真相。比如關于宋太宗敕建龍興寺(隆興寺),后人的興趣點大都集中在了當年陪同宋太宗的一位名叫可儔的僧人講述的一個故事,即被毀銅佛蓮花座上發現有“遇顯即毀,遇宋則興”八個字。史書記載都在說,是這個故事讓宋太祖龍顏大悅,隨下旨在城東龍興寺(今隆興寺)重鑄銅佛,并建大悲閣為銅佛遮蔽風雨。這看似可信的歷史真相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社會學政治學的內涵,作者不照抄照搬已有的歷史結論,從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寬的歷史視角,從治國理政的廣義和高度,提出了“遇宋興,遇真定興?”的史學話題:究竟是真定遇到宋王朝則興旺,還是宋王朝遇到了真定則興旺起來?答案是雙贏的局面。
比如關于“尋覓潭園”。究竟潭園建于何年?建在何處?美在何處?消失在什么時間?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描述潭園的詩句?作者從受眾的視角出發,用通俗設問的方式,帶著你去尋覓“潭園之初,潭園之美,潭園之殤,潭園之余波”,在千年歷史的詩畫意境中再游“潭園”,自然多了一番與消失了的“潭園”對話的情趣。
表現三,敢于填補鮮為人知的一些歷史空缺。在“梁家那些事”章節中,作者先是跟其他史學者一樣,毫不吝嗇地把筆墨傾注在了跨越明清兩個朝代,前后200多年長盛不衰人才輩出的梁氏家族身上。但與以往的史料著作不同的是,作者沒有在敘述完梁家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官至明朝的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的梁夢龍,和任過清代的戶、刑、禮、兵四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的梁清標就戛然而止,而是把未能科舉入仕,官職名氣遠不如自己的爺爺梁夢龍和堂侄梁清標顯赫的梁維樞,專設一節敘述。把這位活得灑脫、活得俠義、活得剛正不阿,活出了梁家精氣神的梁氏子弟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拍案叫絕。在該書出版之前,我有幸讀過幾個章節,猶記得看完梁維樞的幾個片段細節,意猶未盡地給作者打去電話,說這個人物讓人看的心潮澎湃,強烈建議把他再放大一些去寫去品。
正定是中國北方的佛教重鎮,本書專設一章“晨鐘暮鼓—古殿悠悠徑有苔”來敘述佛教文化。而寫正定的佛教,就繞不開兩位高僧大德,一位是天下臨濟宗風的創始者鎮州義玄,一位是開趙州門風、號稱古佛的趙州從諗。在“聆聽臨濟喝”這一章節中,作者不僅詳寫了二位高僧“當頭棒喝”和“禪茶一味”的不同門風,不僅總結了兩大門風“慈悲的與智慧的”的異同,而且饒有興趣地專設一節,開始探究兩位老和尚之間的輩分關系。正定和趙縣,我都和萬勇同志合作拍攝過各五集的紀錄片《古郡傳奇》和《天下趙州》。在拍攝這兩部片子的時候,我和創作團隊都一直想搞清楚一個歷史細節,就是正定的義玄禪師與趙州的從諗禪師,究竟二人之間有沒有關系?又是什么關系?帶著這個看似簡單的話題,我們查過史料,詢問過專家,也跟幾位出家師父請教過,但一直沒有得出過明確的結論,所以只好放棄了這一細節的考究。
在《品讀正定》一書中,作者對此也充滿了好奇:“我一直在尋思,兩位名師法出何門,禪風如何,近在咫尺,相互有什么關聯?他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各是什么?
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做這樣一個比較,我們不妨試探一下。
追根溯源,臨濟義玄與趙州從諗同出一個法門,祖師都是禪宗六祖慧能。且看傳續。六祖慧能之后,禪宗分南岳、青原兩支,臨濟義玄、趙州從諗同屬南岳分支。傳承順序為南岳懷讓——馬祖道一,之后又分南泉普愿和百丈懷海兩支。南泉普愿直接為師于從諗,而百丈懷海傳授予黃檗希運,后者即是臨濟義玄的開悟師父。
這樣說來,從諗是六祖慧能的四世傳人;義玄則是慧能的五世傳人。趙州與黃檗是同一輩分的,義玄遵從諗一聲“師叔”。
這不足二百字的推論過程,兩位高僧的輩分清晰明了,但這看似簡單到甚至算不上學術考證的背后,恰恰是作者扎實的史學功底、嚴謹的學術作風、嫻熟的邏輯思維定勢的體現。也正因為如此,作者實現了從一位領導干部到歷史文化學者的華麗轉身。
第二:我要贊嘆一句話:作者獨具特色的品讀風格已經形成。
縱覽作者的《品讀石家莊》《品讀西柏坡》《品讀正定》,這“品讀三部曲”一路走來,有一種創作風格清晰可見:以歷史年輪為經線提煉主題,以歷史人物的命運走向為緯線吸引人,以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為重點打動人,以歷史的反思與哲辯啟迪人。優美的文字,動人的故事,深刻的思辨,三位一體形成了作者獨有的品讀體風格。
32萬字,歷時兩年,相比于前兩部“品讀”作品,《品讀正定》是耗時最長的一部,作者在后記中用四個字表達了自己的創作感受:敬畏之心。
正定的確是一座值得人敬畏的城市。她歷史底蘊深厚,史料繁多,時間跨越幾千年,空間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建筑、交通、宗教、民俗、自然、地理等諸多門類,不夸張地說,就是一部小百科全書。
3000年城市的年輪,2700多年方國都城的歷史,2200多年立郡的歷史,上溯1700多年,三國魏時至“中華民國”之初,正定先后是郡、州、軍、府、路、巡撫的治所,牢牢占據著河北中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正定是一座擁有不同尋常的精神氣質和特有的文化魅力的千年古城。她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發展的地方;是貢獻了杰出中華文明成果的地方;是誕生了100多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地方;是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標桿。
單純羅列歷史上輝煌的正定已屬不易,在眾多歷史事件和人物中夾敘夾議,寫出耐讀的吸引人的正定難,在大量歷史素材基礎上品讀出精神特質與人文精神獨具的正定更難,寫出令人深思讓人眼前一亮的正定難上加難。
因為要真正認識正定,需要有宏大的歷史觀,有寬廣的格局和視野,有深邃的思辨和解讀,不如此不足以洞察全貌,不如此不足以讓讀者共情共鳴。
令人贊嘆的是,《品讀正定》從多視角敘述,縱覽正定數千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全景式展現了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濃墨重彩地描述了一大批文學大家、科技巨匠、英雄豪杰,以及蕓蕓眾生的歷史人文故事,全面展示了一座歷史名城的文化瑰寶以及千古之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寓于歷史、寓于人物、寓于歷史與人物的結合中,讓讀者在歷史故事中感受正定的人文精神與魅力,堪稱是一本發人深省、值得回味的精神讀物。尤其是作者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獨特品讀,成為本書的點睛之筆。
比如關于顏杲卿大罵叛賊安祿山,至死不絕口以身殉志的壯舉,作者是這樣品讀的:“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贊曰:這一罵,振奮久被壓抑的正氣,挫折正在囂張的邪風,出于忠義人口中的罵,是具有巨大威力的。” 我以為,這個巨大的威力在于,為后人留下了在國家危難之際何去何從的樣板,為所有中華人上了堅貞氣節的生動一課,奏響了一曲震撼力極強的正氣歌。
它包含著對國家、民族的大愛精神。它包含著充滿陽剛之氣的大無畏精神。它包含著以身殉志、視死如歸的偉烈精神。
而所有這些精神,恰恰又是現代社會缺少、需要強化惡補的。那些唯利是圖、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那些裝腔作勢、毫無血性的“娘炮”,在這些英雄面前,是何等的猥瑣不堪,蒼白無力,令人不齒!
比如關于梁維樞,其恩師楊漣為人正直磊落,東林黨爭之時,楊漣卻遭誣陷被捕后押解北上,路過真定,提前寫信給梁維樞,告知不必公開露面。但當楊漣囚車過真定時,梁維樞全然不顧身家安危,不管解差橫眉冷對,騎驢趨前探望,全程護送出城。
就在梁維樞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立起來之際,作者的品讀也一氣呵成:“梁維樞活得灑脫,活得俠義,活出了梁家的精氣神。我們甚至感覺,如果沒有梁維樞,一門望族的梁家似乎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那就是人容易缺乏、最需要補足的‘骨氣’!”
以史為鑒,我們可以做不到魯迅先生那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可以做不到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可以做不到朱自清先生面對貧困,“不吃嗟來之食”的勇氣,但一定要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保持起碼的尊嚴,危難時刻不在自己母親、師長、摯友的身上“插刀子”,像梁公維樞先生那樣有一點“骨氣”!
關于“經世濟民”、關于“千古之美”、關于“涓涓文脈”、關于“感念民心”,書中這樣獨具人文氣質和精神追求的品讀體風格比比皆是。而這恰恰就是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他寫作風格成熟的標志,更是他堅持這樣的創作方向的回報:“重要的是品讀。品讀不是全面記錄歷史,不是復述故事,而是要透過歷史的大幕,采擷波瀾壯闊中令人銘記的這一時刻,抓取大千氣象里讓人怦然心動的那一瞬間,品出這一方的與眾不同,讀出她的內涵與氣質,甚至品讀出她的魂魄,品讀出她的神貌。”
第三:我要期盼一句話。期待作者勤耕不輟,寫出更多耐讀耐品的文學佳作。
太行山水,燕趙風骨。河北大地,古城、古村、古寺、古塔、古橋、古人,值得品讀的歷史和文化,舉不勝舉。作者有了五年完成三部品讀大書的積淀,運用史料的手法爐火純青,夾敘夾議的文風引人入勝,品讀兼顧的風格成熟老練,這樣的品讀系列應該繼續寫下去。
期盼作者品讀體新作早日問世。我愿一路同行,當一個忠實的閱讀者、參與者。
盛夏里多喝幾杯涼白開,酣暢淋漓,豈不快哉!
?。ㄗ髡?郭西昌 系知名紀錄片導演、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