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時強調,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牢記囑托,新一代塞罕壩人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接續奮斗,筑牢京津生態屏障。
6月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綠意盎然,這段時間,工人們正在進行林冠下造林作業。2022年,塞罕壩造林方向轉為林冠下造林,并引進闊葉林,采用針葉、闊葉等混交的方式,構建多樹種、多層次、復合式的森林結構。
60多年前,塞罕壩是一片高原荒漠,“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如今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2%,這凝結著塞罕壩林場三代建設者艱苦創業的心血。2021年8月,總書記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他強調,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林場三代職工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塞罕壩地處河北最北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1962年,為了阻隔黃沙侵襲,原林業部建立了塞罕壩機械林場,360多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建設者從全國18個省份集結上壩,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高寒沙地造林。
1964年,塞罕壩開創國內機械栽植針葉林的先河,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塞罕壩大規模造林也由此拉開序幕。經過三代塞罕壩人的接力奮斗,林場的有林地面積由建場初期的24萬畝增加到115.1萬畝,塞罕壩成功營造起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了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典型,林場建設者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機械林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
守護好塞罕壩生態安全屏障,離不開科學管理。每年從3月中旬開始,塞罕壩進入為期三個月的春季防火緊要期,駐守望海樓的護林員劉軍夫婦加大了瞭望報告的頻次。現在,塞罕壩將115.1萬畝林地劃成了110個小區域,實現衛星、無人機、探火雷達與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相結合,形成一體化預警監測體系。
默默堅守、無私奉獻,一代一代的塞罕壩人守護著塞罕壩生態安全。在塞罕壩精神的感召下,如今,不少年輕人來到這片熱土,繼承前輩艱苦創業的精神,讓塞罕壩愈發蔥郁。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塞罕壩人再接再厲。今年,林場將再培育混交林2.3萬畝。預計到2030年,有林地面積將達到12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6%。每年涵養水源2.84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約86萬噸,釋放氧氣59.8萬多噸,為京津冀區域生態筑起一道堅固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