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城鄉共榮各美其美,最大動力在城市,最大潛力在鄉村
◇發揮鄉村地區生態優勢,盤活生態資源,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創新建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的政策機制
在位于河北衡水高新區的中科衡水成果轉化中心,科研人員在測定紅土鎳礦浸出液中的元素含量(2022年8月17日攝) 趙棟 攝
“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在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中,“城鄉融合發展”提及頻度較高。
產業融合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加快城鄉產業融合,形成產業共榮,有助于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有效激活城鄉資本、人才、技術要素雙向流動。推動城鄉共榮各美其美,最大動力在城市,最大潛力在鄉村。
在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永清精準試驗基地,工作人員為實驗植被繞蔓(2022年12月3日攝) 劉欣羽 攝
城市要素賦能鄉村產業
日前,在河北省廊坊市龍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京津冀(廊坊)協同創新創業基地,專家對一臺小型移動CT機進行成品檢驗。作為醫學影像領域的“輕騎兵”,設備的國產化率超過90%,研發機構在國內幾個主要城市群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
“從一開始‘撿到筐里都是菜’,沒有形成系統,到如今寧肯少也要精。推動城鄉產業提檔升級,要把著力點放在重大實體項目上,集中打造高端產業發展平臺。”廊坊市安次區發展和改革局黨組副書記劉洪超說,運用5G、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篩選具有智能制造基礎和帶動作用的企業,為區域級傳統產業賦智賦能。
當下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對于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意義重于鄉村,對于現代經濟增長的作用優于鄉村,城市吸納、凝聚、激活區域發展所需資源的能力更強、底氣更足。推動城鄉產業共榮,最大的動力在城市。
近年來,衡水市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先后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等12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依托“中科院+”,打造衡水科技谷,構建“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先進制造、新材料、食品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我們把科技成果和人才引進來,在這里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彌補中小城市科技資源不豐富、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不足的發展短板,促進現有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借助科技轉化的力量,培育新興產業,為區域發展增添動能。”衡水高新區黨工委委員蔡俊華說。
在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永清精準試驗基地(國家設施農業研究中心),規模龐大的智能連棟溫室頂部,環境參數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濕度、光照及二氧化碳等指標,工作人員登錄智能控制平臺,各項數據一目了然。
“基地地處京津腹地、城市邊緣,科研人才隊伍儲備足,資金、技術、交通優勢明顯。研究人員在這里開展設施智能裝備、高效栽培模式研究,進行智能溫室結構測試等工作。”基地副主任潘守江稱,整個基地以試驗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構建綠色智慧科技園區、輸出技術標準體系為目的,為設施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推廣提供測試、展示等平臺服務。
專家表示,城市作為工商業、貿易和人口的集中地,具有先發優勢和輻射作用,在城鄉產業鏈中應重點拓展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領域,將城區發展、產業布局、城鎮帶動統籌起來,推動各要素充分涌流。同時,導入城市發展要素延長鄉村產業鏈條,創新全產業鏈發展,利用城市產業集聚所產生的擴散效應激活鄉村產業的內生動力。
做好“農業+”文章
走進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綠康園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園,生態大棚內的杏花、桃花競相綻放,陣陣花香撲鼻而來。
“按照生態環保的理念,園區養雞產生的糞便與玉米秸稈混合制成有機肥,為果蔬種植提供肥料。果蔬經保鮮加工供應北京市場,剩下的副產品用來養殖黃粉蟲,而黃粉蟲又是養殖蛋雞的上好飼料,形成了完整、可持續的生態循環圈。”灤平縣綠康園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園總經理盧秀福說。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當下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突出,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鄉村也要迎頭趕上。
新型城鄉關系,讓城鄉互動與融合成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說,應通過系統實施品牌強農、特色強農、產業融合強農、科技強農、人才強農、開放強農,因地制宜打造綠色精細高效發展模式,輻射帶動產業提質增效,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在位于廊坊市固安縣的河北興蘆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冷鏈加工車間,一袋袋鮮切果蔬由工人包裝好后全部入庫,經冷鏈車送往京津的10余個定點超市、餐飲機構和食堂,實現24小時從田間到餐桌。
近年來,河北環京地區積極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拓展農業經營業態,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灤平、固安等一批環京縣重點發展設施蔬菜、健康畜牧、生態林果花卉、優質糧油等特色產業。如今,河北省優質蔬菜進京量占北京市場的55%,在服務京津的同時,也帶動本地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衡水市武邑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電商超市工作人員為縣域內農戶產品拍攝短視頻,網上推銷。春節前,當地組織13家電商實體企業,通過直播帶貨,助力紅梨、扣碗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發展農村電商,助農聯農帶農是關鍵。”武邑縣委網信辦主任張靜稱,近年來,當地借助農村電商優勢,打造“政府攜手電商企業搭建平臺、合作社與農戶唱主角”的產業模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縣域特色產業借網發展。2022年,武邑縣電商網絡零售額45.55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20億元。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所在。專家表示,農村地區應立足區域發展優勢,做好“農業+”文章。注重與農產品深加工、生態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深度融合,以現代都市型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為引領,進一步筑牢城鄉融合的產業基礎。
最靚底色是綠色
在塞外山城河北省平泉市,山川間的數十萬畝油松林蒼翠挺拔。站在平泉市黃土梁子鎮的后山遠眺,一望無際的油松林層層疊疊,直鋪山頂。林下,62歲的石洞子村農民管榆將自然脫落的松針摟進尼龍編織袋,等待運往加工廠。
“一上午能裝七八袋,目前松針的收購價是每噸1000多元,我三個月掙了3萬多元。”管榆說,這些松針經過科技加工,將變成散發松林清香的植物負氧離子產品,走進城市居民的家中,讓人們足不出戶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平泉市森林面積297.6萬畝,其中油松林72.78萬畝。“如果按一畝油松林每年脫落200公斤松針計算,一年就能產生15萬噸松針。”平泉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翟海雁稱,經過多年發展,當地探索出利用松針制作植物負氧離子產品的產業化路徑,取得31項國家專利,生產出松針天然富氧液、松針粉、松針手工皂等健康生態產品。
推動城鄉產業共榮,最靚底色是綠色。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院長李建峰表示,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發揮鄉村地區生態優勢,盤活生態資源,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創新建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的政策機制。同時,賦予城鎮更多生態功能和價值,培育產業特、功能強、形態美的生態小鎮。
千松壩地處京津與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之間。20世紀,這里曾流傳一句順口溜:“黃沙埋了墻,流沙壓塌房,種地不打糧。”豐寧滿族自治縣大灘鎮小北溝村就在千松壩腳下。過去在雨季,村里的沙土地會被雨水沖出一道道溝,村民們形象地叫它“雞爪子溝”。
為改善京津冀生態環境,建設生態防護屏障,千松壩林場應運而生。當地實行股份制造林、分類管護機制,包括小北溝村在內的60多個村莊出地,千松壩林場負責造林,林木收益按比例分成,“雞爪子溝”變成了“萬畝林村”。截至2022年底,千松壩造林工程為農民直接增收超過2億元。
早在2014年,千松壩39161.85畝碳匯林的碳配額就在北京市環境交易所掛牌上市。當年就有企業以38元/噸的價格購買了1550噸碳排放權指標,成為河北省林業碳匯項目的第一單。
環境變美,產業更旺。如今,牌樓古色古香、街巷筆直寬闊、民宿窗明幾凈……旅游元素在小北溝村隨處可見。依托深厚的遼、金、元歷史文化和滿蒙風情,當地聘請專家團隊編制旅游發展規劃,成立旺國古居農宅旅游專業合作社,吸收48家民宿、農家院入社,突出草原生態特色,接待床位達2880張。
“我們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樣不缺。這些年,我們先后拒絕了20多個不利于生態保護的項目。小北溝要用清新的空氣、淳樸的景觀、良好的生態留住游客。”小北溝村黨支部書記于存永說。
“承德打造了一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19個、市級50個。目前,全市共建設鄉村民宿2153家、房間4.7萬個、床位8.2萬張。”承德市旅游和文化廣電局局長唐秋華稱,通過融合自然景觀、人文歷史、農耕生活、生態環境等資源優勢,打造國際范、鄉土味、全景式鄉村民宿,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李建峰等專家表示,應鼓勵支持鄉村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盤活廢棄礦山、工業遺址、古舊村落等存量資源,豐富城鄉旅游業生態和人文內涵。通過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等多種開發機制,培育一批綠色轉型發展新業態,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