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一座藍綠交織的未來之城正拔地而起。“華北明珠”白洋淀碧波蕩漾,重現昔日風采;林木花草郁郁蔥蔥,一派生機盎然……
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從一開始謀劃新區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劃定開發邊界和生態紅線,實現兩線合一,著力建設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新區。”
“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提出的“生態任務”。六年來,雄安新區優先加強生態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統籌城淀林田水草系統治理,嚴格區域環境保護,劃定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市開發邊界,加強耕地保護,加大造林和濕地恢復力度,構建森林環城、濕地入城格局,使整個新區逐步變為一個生態文明之城。秀林綠、淀水清、飛鳥鳴……一個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美麗雄安正從藍圖走向現實。
“‘千年大計’,就要從‘千年秀林’開始。”
先植綠、后建城,是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新理念。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同年秋季,雄安新區啟動了以建立城市森林為目標的“千年秀林”工程。
“如同在一張白紙上作畫,雄安新區建設的第一筆,濃重地涂上了一片綠色。”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副總經理徐成立告訴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生態優先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過去一些地方先建房、再配綠,綠色只是裝飾品。而新區不同,是先植綠、后建城。新區更像一顆珍珠嵌在綠色大地上。它在探索人口密集地區綠色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可以提供重大參考價值,對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化城市來說,是一條全新的道路”。
“良好生態環境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千年大計’,就要從‘千年秀林’開始,努力接續展開藍綠交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2019年1月,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河北雄安新區。總書記乘車穿行林區察看林木長勢,望著一株株搖曳的小樹幼苗,他欣喜地說:“讓它們跟著雄安新區一起慢慢生長。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時的形象工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是要靠這樣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
“植”此青綠,共繪未來。
雄安新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建設全國森林城市示范區,打造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為目標,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和國土綠化,為新區規劃建設打好生態底色。近6年來,千年秀林有序鋪展,銀杏、國槐、白蠟等200多種、2500多萬株苗木在新區大地上茁壯成長。新區新增造林面積47萬畝,各類綠化面積累計達到73萬畝,成林后新區森林覆蓋率由11%提升到34%。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規劃圖上的綠色雄安,正逐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城在林中,水城相依。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不是簡單的植樹造林,而是意在打造高品質的生態空間;不只是打造幾處景致,更在于呈現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構筑森林與城市相融共生的城市生命共同體。“一淀、三帶、九片、多廊”支撐雄安新區生態格局,勾勒出了一座未來之城的綠色圖景:白洋淀發揮生態涵養功能,環白洋淀、環起步區、環新區分別建起綠化帶;在城市組團間和重要的生態涵養地區,孕育9片大型近自然森林;沿主要河道和交通干線兩側建設綠色廊道。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工作人員楊尉棟介紹說。
圖為航拍的悅容公園一角。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夢回水鄉,“華北明珠”風采重現。
荷花滿淀、蘆花搖曳、煙波浩渺、碧波蕩漾,著名作家孫犁筆下的白洋淀,令人神往。
作為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濕地系統,白洋淀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譽為“華北之腎”“華北明珠”。
在雄安新區設立前,白洋淀1000多個魚塘、藕塘,將原本開闊的水面分割開來,水產養殖產生大量污染底泥,阻斷水體流動,白洋淀水質嚴重惡化。
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淀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
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專程前往白洋淀。沿著長長的木棧道,總書記步入淀區深處。他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將來城市距離白洋淀這么近,應該留有保護地帶。要有嚴格的管理辦法,絕對不允許往里面排污水,絕對不允許人為破壞。
2019年1月16日,在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談到雄安新區下大氣力處理城和淀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時選址在這,就是考慮要保護白洋淀,而非損害白洋淀。城與淀應該是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作為新區規劃建設的重中之重,落實《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統籌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大要素,通過控源、截污、治河、補水、清淤、生態修復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取締“散亂污”企業,取締封堵非法排污口,退出全部水產養殖和規模畜禽養殖場;實施退耕還淀,淀區重點區域內稻田、藕田已全部退出;實施生態清淤等系列治理工程,進一步擴增白洋淀水面;對農村生活污水實施全覆蓋治理……
午餐結束,居住在淀中的王家寨村的村民陳賀良開始洗碗刷鍋,餐廚廢水順著水槽流入下水道,最終匯入村頭的污水處理裝置。“王家寨過去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水直接排到淀里,淀里的水呈黃綠色,味道特別難聞。現在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治理,污水排不到淀里。”陳賀良說。
2018年以來,河北省統籌向白洋淀累計補水約40余億立方米,水位穩定在6.5至7米左右,“華北之腎”功能逐漸恢復。雄安新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介紹,“2021年,白洋淀淀區整體水質全面提升至Ⅲ類,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圖為今日之白洋淀。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去年夏秋,白洋淀的一只鳥和一條魚“火”出了圈。鳥是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被稱為“鳥中大熊貓”,魚是生態指標性魚類鳑鲏魚。這兩類對環境極為挑剔的動物在白洋淀“安家”,成為白洋淀生態有效改善的生動寫照。
如今的白洋淀,越來越多的鳥來此“落戶”。“白衣仙子”中白鷺、“水鳳凰”水稚……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鳥類種群數量已達252種。
圖為白洋淀中的青頭潛鴨。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白洋淀是雄安新區藍綠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深刻領悟、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深化白洋淀修復治理和保護,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打造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以淀興城、城淀共融,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華表示。
一方城、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一座藍綠交織的生態之城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