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生態補水力度、實施湖岸帶生態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讓衡水湖的天更藍水更綠鳥更多
蘆葦搖曳,候鳥啼鳴,冬日的衡水湖再次迎來遠方的“客人”。
平靜的湖面上,成群的豆雁穿行其間,怡然自得;湛藍的天空中,成千上萬的候鳥競相展翅,時而騰空而起,時而俯沖而下,鳴叫聲此起彼伏。
“鳥兒集群齊飛如浪花激蕩,大家稱這一景象為‘鳥浪’。”衡水市濱湖新區資源保護局副局長吳軍梅說,難得一見的“鳥浪”奇觀在這里頻頻上演,成為寒冬季節這片濕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
“萬鳥齊鳴舞翩躚”的畫面令人震撼,而白頭鶴、卷羽鵜鶘這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相繼飛抵,更是讓吳軍梅興奮不已,“白頭鶴作為濕地旗艦物種,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卷羽鵜鶘同樣擇良處而居,它們相繼現身衡水湖,證明這里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作為全球一條候鳥遷徙線路上的“中心客棧”,衡水湖越來越受到候鳥的青睞。據了解,2021年冬天就有5萬余只雁鴨類來到衡水湖越冬。吳軍梅說,預計這個冬季候鳥種群數量將會再創新高。
“太極島上常住的是夜鷺、池鷺、白鷺;西湖濕地主要是鸻鷸類鳥類;湖中蒲草區域則主要是鴨類、秧雞類……近十年來,衡水湖的鳥類監測種類由303種增加到了332種。”吳軍梅如數家珍,持續向好向優的生態環境,讓越來越多的候鳥從“旅客”變成“居民”。
“鳥兒對棲息地的選擇十分挑剔。”吳軍梅說,為了改善衡水湖水質,他們先是搬遷了周邊企業和沿湖各類建筑,封堵所有的入湖排污口,徹底清除圍堤圍埝養殖,休漁期也從7個月延長到9個月。
近年來,衡水濱湖新區啟動了中德財政合作衡水湖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引進可持續發展教育、近自然的湖濱帶修復、建立季節性核心區等先進理念,構建了河北省首個濕地監測體系,完成了衡水湖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建設。持續實施生態清淤、沉水植物種植、生態浮島建設、水生植物平衡收割、圍湖綠化等項目。此外,還在衡水湖北面滏陽新河灘地恢復水禽棲息地350公頃,在保護區范圍內種植了小麥、玉米、豆類等農作物。
“水體質量好了,居住環境靜了,還有充足的食物,聰明的鳥兒自然喜歡上了這里。”吳軍梅自豪地說,愛上這一汪碧水的可不止美麗的鳥兒。通過2020年到2022年的綜合科考調查發現,“長居”衡水湖的魚類也由34種增至45種,植物由382種增至594種,昆蟲更是達到了757種,其中有33種昆蟲是在河北省首次發現,刷新河北省昆蟲種類記錄。
如今,衡水湖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大氣負氧離子含量達4600個/立方厘米,沼澤、水域、灘涂、草甸等生境得到了大幅改善,這里已成為鳥類詩意棲居的天堂,昆蟲低吟淺唱的舞臺,魚類翔游淺底的樂園,植物快樂成長的沃土。不久前,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衡水湖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案例作為河北省唯一入選的案例,向世界分享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實踐和成效。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抓好生物多樣性保護,打造更多‘候鳥天堂’。”
保護濕地、保護生態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接下來,我們將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加大生態補水力度、清除污染和加強湖岸帶生態修復,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力推動衡水湖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工作,讓衡水湖的天更藍、水更綠、鳥更多。”衡水濱湖新區管委會主任劉廣寧說。(河北日報記者 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