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機械林場利用無人機進行林區監測。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4號實驗地里,每一棵樹都擁有一個獨立的編號與二維碼。
塞罕壩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副院長閆利軍(左一)與同事正在利用北斗衛星精確定位開展林業調查。
國家林草局生物災害防控中心派駐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掛職干部王越博士,正在對病害樣本進行分析檢測。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視頻監測系統,實時了解防火情況。
通過北斗衛星等設備的精確指引,修枝工人可以快速抵達作業地塊。
塞罕壩機械林場建立的“天空地”一體化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體系,目前已實現了衛星、直升機、無人機、探火雷達、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
初冬時節的壩上,清晨的氣溫已接近冰點。
瑟瑟寒風中,塞罕壩機械林場三道河口分場的技術員聶然、張志碩在林間穿行。他們所在的4號實驗地里種植的每一棵樟子松,都擁有一個獨立的編號與二維碼。只要通過手機掃描,這棵樹的信息就可以一目了然。
“我們正在打造智慧林場,為每棵樹建檔案,像樹種、樹高、位置、生長狀況等都有詳細的數據。我們要全面摸清全場3億多株樹木的底數,通過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建設美麗塞罕壩,持續在建設美麗中國上走在前、作表率。”11月1日,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向記者描繪著塞罕壩智慧林場的未來。
在相隔4號實驗地20多公里的塞罕壩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副院長閆利軍在電腦上進行林業調查設計,通過北斗衛星等高科技裝備,塞罕壩的地形地貌在電腦上清晰呈現,林場每一個地塊的地勢、面積等相關數據一覽無余。
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通過電子政務建設,實現了林政資源管理信息化。新一代塞罕壩人將計算機、網絡、數據庫、3S技術與森林資源管理業務相結合,建立了林業地理信息系統和數據信息采集系統,實現了森林資源信息的及時更新和可視查詢。同時不斷加強森林火災防控的信息化建設,安裝了林火視頻監測系統和紅外探火雷達、雷電預警監測等系統,形成了一個探火雷達、空中預警、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的嚴密監測網絡,監測范圍達100%。(攝影報道 河北日報記者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