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樹木層林盡染,鹿群自由穿梭,讓人恍若走進現實版的童話世界。“300年前,這里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中心圍場,草木豐美、獵鹿成群。”日前,“林二代”陳繼偉告訴記者,“木蘭”為滿語,意為“哨鹿”,鹿是當時皇帝狩獵的主要獵物。
陳繼偉從小生活在塞罕壩,關于鹿的故事,他是從長輩那里聽來的,以前卻從沒有見過。“我聽父親說,60年前林場剛成立那會,這里全是沙丘,一年得有200多天刮風沙。別說鹿了,啥動物在這都不能活。”他感嘆道。
塞罕壩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在遼金時期被稱作“千里松林”,康熙皇帝曾寫詩贊譽此地“鹿鳴秋草盛”。從清末開始,因掠奪性的采伐、連年不斷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農牧活動,到新中國成立前,這里的樹木已經被砍伐殆盡,動物也消失了蹤跡。
“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么塞罕壩的綠色就是其中最濃重的一筆。”今年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60周年,營林科科長國志峰自豪地說,自1962年建場以來,一代代塞罕壩人在這片“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上,營造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
如今的塞罕壩,已變成115萬畝浩瀚林海。10月中旬,記者跟隨國志峰走進了這片失而復得的林海之中,馬鹿、狍子、黑琴雞等野生動物不時闖入視線。據國志峰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塞罕壩人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他們努力讓人工森林更加接近天然,讓森林體質更強壯。“以前林場種的是單一的人工林,間距密集、抗病害能力差,后來逐步改種異齡復層混交林,預計到2030年,混交林比例超過30%,到2050年,混交林比例達到40%。只有形成這種近自然林,林場的整個生態系統才是穩定、健康的。”
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覆蓋率從80%增長到82%;每年凈化水質和涵養水源達到2.84億立方米,增長了1倍;固碳從74.7萬噸增長到86.03萬噸,釋放氧氣由54.5萬噸提升到59.84萬噸。塞罕壩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健康、優質、高效,成為守護著京津冀生態安全的“綠色長城”。
樹種增多,疏密有致,生態向好,也為野生動物繁衍生息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環境。“就拿昆蟲來說,十幾年前我們第一次調查發現的昆蟲種類大概有660種,最近做第二次調查時發現昆蟲種類已經達到956種。”國志鋒說,截至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共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39種,河北省重點保護野生脊椎動物43種。
當野生鹿群再次回到塞罕壩,種群不斷擴大,讓陳繼偉看到了致富新途徑。幾年前,他把自己人工飼養的鹿也放歸到山林,鹿吃到更新鮮的食物,一個個長得膘肥體壯。“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三代人努力換來的綠水青山沒讓人失望。”他笑著說。
夕陽西下,下壩途中,讓人驚艷的晚霞染紅了正在道旁小溪覓食的野生鹿群,呦呦鳴聲回蕩在溝壑間。“林深時見鹿”,李白詩中描繪的生態和諧美景,已在塞罕壩重現。
總策劃:趙 兵 丁 偉
總監制:李 遙 劉 麗 賈 芳
統 籌:李鐵兵 商 棠 楊建民
策 劃:賀宏偉 鄧光韜
監 制:王嘉林 姚偉強
編 導:喬 婭 鄭佳洵 段維佳
文 案:袁立朋
拍 攝:鄧光韜 賀宏偉
剪 輯:鄭佳洵 喬 婭
海 報:師語彤
指導單位
中共河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合作單位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
鳴謝單位
塞罕壩機械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