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發展最大內生動力。”
河北日報客戶端推出系列微訪談《非凡十年·向“新”力》,帶您走近河北幾位普通人,他們身份不同、經歷不同,但在這個非凡十年里,他們以同樣奮進的姿態,開創出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第二期《孫軼飛:從醫生“段子手”到科普“網紅”》,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位大學醫學史老師,是如何用跨學科視野,將各領域知識巧妙“編織”在一起,并在多平臺分享給大眾的。
他,一名大學老師,課程搶手,一次期末考試,帶去的100份試卷不夠了,一問,竟有20多個蹭課的學生也來考試了……
10年前當醫生時,他的科普文章就在各大知名線上科普平臺“圈粉”。
而今,他的科普作品《用顯微鏡看大象》《不止一個達爾文》《用兩百萬年斗蚊子》等,更是頻頻現于青少年書目推薦榜。
他是孫軼飛,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孫軼飛。河北日報資料片
孫軼飛曾在石家莊市第一醫院普外科工作了12年,2013年左右開始在各網絡平臺發表科普文章,2017年進入河北醫科大學任教。
從醫生,到老師,再到科普作家,十年間,孫軼飛的崗位和職業轉變了一次,但身份卻時常在三者間切換。
他說:“從醫生到老師到科普作家,這三個身份,在我看來其實是互為表里的,他們的共性,就是用盡量通俗的方式,把知識傳播給大家。”
2013年左右,各類醫學科普類自媒體開始為大眾所關注。
彼時,身為外科醫生的孫軼飛常在互聯網發表文章解疑釋惑,開始涉足科普圈。孫軼飛撰寫的科普文頗受歡迎,創作了很多10萬+的內容。
孫軼飛接受《科普中國》采訪的視頻截圖。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抖音自然科普相關視頻累計獲贊11億次,萬粉作者數相比去年同期增長72%;而B站科普類內容增長了19倍,用戶數每年增長迅速……
醫生+教師+科普作家的“斜杠”青年,互聯網時代的大眾科普人,科學、語言、藝術、戰爭……各領域知識被他巧妙“編織”在一起,孫軼飛用跨學科視野分享獨到看法,和大眾一起在“未知”和“已知”之間自由穿越。
他被戲稱為“段子手”,別出心裁的例子隨口而出,枯燥的醫學史,被他“翻譯”得“懸念迭起”。
他的醫學史課程期末考試,100張卷子,來了120人,一問竟有20多個蹭課的學生前來考試,“考個試表示下對老師的尊重。”
2021年,孫軼飛被石家莊市長征街小學聘請為該校科技輔導員。
2021年開始,受自己小學老師邀請,孫軼飛開始擔任石家莊市長征街小學科技輔導員。
他,從此有了一群小小的“師弟師妹”,從“受業”到“授業”,又多了一個平臺傳承知識火花。
他說:“我非常熱衷于這項工作,這種興趣的傳承在我看來非常重要,在童年遇到一個好的知識傳播者,可能是比什么都幸福的事。”
書,牢牢地占據著孫軼飛家空間布置的主動權。
他的科普著作同樣佳作不斷,《照進角落的光:行走在遠古到中世紀的醫學》獲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銀獎;《用顯微鏡看大象》《不止一個達爾文》《用兩百萬年斗蚊子》等頻頻現于青少年書目推薦榜。
孫軼飛的部分科普著作。
在《照進角落的光:行走在遠古到中世紀的醫學》中,孫軼飛在書的首頁特別寫下“獻給伯恕”。
伯恕,是孫軼飛的兒子,當時只有3歲。孫軼飛坦言,“害怕當孩子長大成人的時候我已年老昏聵,不能給他親口講述這些有趣的故事”。
這是一位父親給兒子的禮物,也是一位科普專家給所有青少年的禮物。
他期待著,“你和我一起去看一看,這個豐富多彩、五彩斑斕,所有知識都存在聯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