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衛星地圖上看,在河北省最北端的壩上高原,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有一片深綠頑強駐守,這就是塞罕壩機械林場。
60年來,這里的百萬畝人工林海,已成為守護京津冀的重要生態屏障。置身其間,落葉松蒼翠挺拔,白樺林柔美優雅,而綿延的草地、清亮的湖泊,更是讓人時刻感受到“詩與遠方”的迷人魅力。
圖為塞罕壩風光。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彭文君 攝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片深綠來之不易,三代人,60年如一日,像保護自己眼睛一樣保護生態,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森林。如今,接力棒交到新一代務林人手里。
再出發,創新業。
塞罕壩人與各大科研院校合作,實踐總結出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間撫育利用和主伐利用相結合的人工林經營模式,努力提高森林質量,破解人工林樹種單一問題。
圖為塞罕壩風光。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彭文君 攝
如今的塞罕壩,活立木蓄積量已經達到1036萬立方米,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219萬人呼吸一年,森林資源總價值達到231億元,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圖為塞罕壩風光。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彭文君 攝
“時代在變,林場的發展目標在變,但是塞罕壩精神不會變。”第三代務林人、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于士濤表示,在“二次創業”的新征程中,當代的年輕人牢記前人建功創業的本色,也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力爭經過10年的建設發展,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目標,把塞罕壩機械林場打造成為生態屏障更加牢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國現代化國有林場建設標兵,為世界提供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樣本。
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永遠鐫刻在這里的山川草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