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谷子的翻身仗
——種子誕生記⑥
夏之始,萬物長。
在張家口經開區沙嶺子鎮,一塊平整好、打好壟的“張雜谷”試驗田里,農技人員兩人一組,推著播種機,在黃土地上播下一粒粒谷種。
一身布衣,一雙膠鞋,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河北省雜交谷子技術創新中心主任趙治海,穿梭于研究室和試驗田間,觀察種子表現,記錄變化數據。
這些谷種,是趙治海團隊正在試驗的“張雜谷”新品種。“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而谷子不僅起源于中國,曾長期作為主糧,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全球居首,是中國的民族種業。”趙治海說,培育更高產量、更高品質的谷子,是一代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不懈追求。
中國糧、民族魂。數十年來,通過自主研發創新,“張雜谷”系列品種已在全國14個省份累計種植3000多萬畝,增產糧食逾30億公斤。
育種新路的苦苦探索
在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展示廳里,收藏著一件珍貴標本——2000年培育成功的“張雜谷1號”,株高1.6米,穗長0.2米,根系2米多長,細枝茂密,谷穗飽滿。
“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時隔20多年,凝視著自己團隊的第一代雜交谷子成果,趙治海追昔撫今,思緒萬千。
谷子,古稱“稷”,去皮后叫小米,是我國傳統糧食作物,具有8700多年的栽培歷史。
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玉米、高粱、水稻陸續雜交成功,谷子卻沒有雜交種,產量存在較大差距。
當時,國家農業、科技部門對雜交谷子期望很高。河北谷子專家崔文生承擔了這項科研項目,帶隊進行雜交谷子研究。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的趙治海有幸加入了這個團隊。
所謂雜交谷子,就是將兩種有各自獨特遺傳優勢的谷子,通過雜交授粉培育出新品種,從而獲得比父母本更好的優勢、更高的產量。趙治海說,一開始,他們借鑒雜交高粱等的經驗,開展谷子品種間雜交,大量試驗后,無功而返。后來,他們又模仿雜交水稻,將谷子與野生谷種狗尾草雜交,效果同樣不佳。
雖然經歷重重挫折,可他們沒有放棄。在研究攻關中,針對谷子對光照、溫度比較敏感的實際,趙治海提出光溫敏實驗的設想,就是通過改變光照、溫度等條件,培育雄蕊失去生育能力的谷子。這在當時的谷子育種界是個創舉。
1994年,谷子光溫敏雄性不育系“821”選育成功,攻克了谷子雄性不育系的選育難題,為谷子光溫敏雜交育種開啟了一扇大門。
以光溫敏雄性不育系作為雜交母本,又經過6年探索,2000年,世界上第一個谷子光溫敏兩系雜交品種“張雜谷1號”誕生。“張雜谷1號”比常規種子增產30%以上,最高畝產突破600公斤,被譽為谷子雜交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對谷種,趙治海懷有很深的感情。他常常將自己比作一粒埋在地下的谷種,根須往地下繁衍,莖干向天空伸展,慢慢生長,直至長出勝利的果實。
谷子品種的代代更迭
距離“張雜谷”試驗田1.5公里之外,是趙治海在沙嶺子鎮的辦公場所。在一樓大廳,陳列著他們團隊研發成功的“張雜谷3號”“張雜谷5號”“張雜谷13號”“張雜谷24號”等品種。
“好種子都是田間地頭試驗出來的。”趙治海說,這次“張雜谷”試驗田種下了4000多個試驗品種,就為了選出最好的那一粒“張雜谷”。
谷種培育周期漫長,從測配、繁育到推廣,至少需要6年時間。為了縮短科研周期,他們在氣候溫暖的海南建立了繁育基地,在冬季北方不能種植時,在海南再種植研究一次。
去雄、授粉、觀察不育株……每年冬季,像候鳥一樣,趙治海都在海南繁育基地里度過。今年4月28日,同往年一樣,他從海南返回張家口進行育種。他稱之為“南繁北育”。
通過不同品種的母本父本測配,他們最終培育成功“張雜谷”系列品種20多個,形成了適應水、旱地,春、夏播,早、晚熟配套的品種格局。
“張雜谷2號”是世界上第一個抗除草劑雜交谷子,解決了谷子除草費工的世界性難題;“張雜谷5號”最高畝產811.9公斤,創當時世界谷子最高紀錄……對于每一代“張雜谷”的特性,趙治海都如數家珍。
“張雜谷”節水、耐旱、耐瘠,尤其適宜在我國北方干旱少雨地區種植。已在河北、山西、河南、遼寧、新疆、內蒙古等地大量種植,國內“張雜谷”種植規模約300萬畝。
南有袁隆平,北有趙治海。
分別由兩人領頭研究的雜交水稻和雜交谷子一南一北,一水一旱,讓國家糧倉裝上更多“中國糧”,共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市場推廣的步步深入
品種選育是第一步,接下來是推廣應用。
在“張雜谷”20余個品種里,“張雜谷13號”最受種植戶歡迎,種植面積占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在一般人的觀念里,雜交種不如農家種好吃。”趙治海說,可是,“張雜谷13號”做到了既高產又好吃,香味濃、口感好,獲評國家一級優質米,這是它市場制勝的重要優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既要拼產量,也要拼品質。
米色黃亮、味香易熟的“張雜谷8號”,硒元素含量比其他小米高一倍的“張雜谷16號”……貼合市場需求進行研發培育,越來越多的“張雜谷”獲評國家一級優質米。
“我們最新研發的‘張雜谷26號’,正在進行國家谷子綜合試驗,主打的也是口感和品質。”趙治海說。
谷種從試驗田走到田間地頭,離不開市場推廣平臺。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與河北巡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合作,依托企業的市場資源、銷售渠道,打通研產銷供需鏈,讓“張雜谷”迅速發展壯大。
隨著名氣越來越響,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張雜谷”走出國門、惠及世界。
憑借高產、耐旱、節水、適應性強的優勢,“張雜谷”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援非項目,已在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種植成功。
“中國谷子總產量占世界的80%,育種和栽培技術水平全球領先。”趙治海說,讓高產節水優質的“張雜谷”走出去,這是緩解糧食危機、造福全球人類的大好事,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河北日報記者 貢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