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案》印發
十項任務推動河北省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近日,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印發《2022年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案》。到年底,全省自然保護區建設進一步規范,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濕地保護率有所提高,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優先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測能力進一步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穩步增加,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初步建立。
《方案》確定10項主要任務,謀劃28項重點項目,并逐一明確了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確保做到科學有序推進。
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監測。啟動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基本摸清森林、濕地、草原、荒漠、野生動植物等類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資源狀況和典型生態系統、瀕危物種受威脅狀況。率先開展塞罕壩、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區域調查,全面摸清生物多樣性資源狀況,評估典型生態系統、瀕危物種受威脅狀況和保護成效。實施生態質量監測與評價,監測重點保護生物個數、重要生態功能群物種組成等生態物種指標。
落實就地保護措施。以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強化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優化空間布局,提高自然保護區間協同保護能力。穩步推進野生動物資源監測監管體系、棲息地保護體系和疫源疫病監測體系建設,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
開展遷地保護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植物園、動物園(野生動物園)、野生動物救護和繁育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收容救護站、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加大珍稀瀕危物種的引種保存、野生動物繁育和救護力度,增加人工繁育種群,提升遷地保護水平。
突出抓好重要湖泊生物多樣性保護。進一步完善白洋淀、衡水湖水生生物監測網絡,定期開展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補水常態化水生生物監測,對水生生物物種組成、分布時空、種群數量及棲息環境現狀等變化情況進行監測,篩選外來水生生物,動態掌握水生生物種類及其變化情況。持續開展白洋淀及上游流域外來物種巡查,嚴控外來水生物種入侵,維護重要濕地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性、原真性。科學構建白洋淀水下植物群落,提升水生植物數量、多樣性和覆蓋度,著力恢復河湖生物資源,恢復水體自凈能力和水生生物生境。開展白洋淀、衡水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逐步恢復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強化自然保護地建設。繼續深化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強化分級分類分區管理。推進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推動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各類自然公園總體規劃編制、勘界立標、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
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全面推開外來物種普查,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基本普查單元,實施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提高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早期預警、應急與監管能力。加強國門生物安全監測,開展入境口岸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摸清口岸外來入侵物種種類、數量、發生分布等情況,推進數據審核、質量核查工作。
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大力實施張承壩上地區、燕山、太行山等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重點推進沙化、退化、鹽堿化草原治理,實施草原治理和修復工程,鞏固休耕種草成果。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坡改梯、營造水土保持林、經果林、封禁治理等治理措施,加快推進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水利項目建設進度,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0平方公里。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實施“兩山、兩翼、三環、四沿”造林綠化攻堅,完成營造林600萬畝,退化草原修復治理36萬畝。突出抓好北方防沙帶、國土綠化示范項目、雄安千年秀林、規模化林場建設、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和壩上休耕種草等重點工程。持續提升森林草原濕地質量,提升系統功能和碳匯增量。成功創建15個以上省級森林城市、150個省級森林鄉村,推進森林進城、森林環城、森林惠民。
此外,今年,我省還將圍繞主要糧食作物、特色作物、水產等種業創新需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技術研究。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實現地方政府及基層群眾參與分享生物多樣性惠益,推動生物多樣性利用產業化發展。(記者 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