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3日)是第62個世界氣象日 ,
主題是“早預警、早行動:
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
臺風、暴雨、暴雪等極端天氣輪番上演,
相應的各類預警信號也輪番上陣,
發揮著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屏障作用。
在昨天的“世界氣象日河北主題活動”
新聞發布會上,
河北省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崴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提到,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
重點關注了氣象信息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
如何用好冬奧會氣象科技成果
這一奧運遺產,
在后冬奧時代的
防災減災領域也發揮出重要作用,
這是氣象部門未來一個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
北京冬奧會是近20年內唯一一次
在大陸性冬季風主導的
氣候條件下舉辦的冬奧會,
相比海洋性氣候,
大陸性氣候多大風、天氣干冷。
而山地小尺度的風和溫度的
精密監測、精準預報在國際上
是尚未解決的氣象難點之一。
張家口賽區云頂滑雪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經過近四年的科技攻關,
冬奧氣象科技團隊研發出了
高精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型、
多源氣象數據快速集成融合模型、
大氣渦流尺度數值模擬計算模型,
還使用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
形成了冬奧高精度氣象預報系統“睿圖-睿思”。
“睿圖-睿思”使得冬奧氣象預報
達到“百米級、分鐘級”,
實現了冬奧山地賽場0-10天
“百米級”網格氣象預報,
0-24小時預報更新頻率做到了10分鐘一次,
“百米級”網格氣象預報的
時間間隔也可以做到10分鐘至1小時不等。
李崴在發布會上解釋道“
通俗地說,
就是依托張家口賽區
場館核心區布設的44套賽道氣象站,
通過開展觀測試驗,
掌握了賽區小氣候特征,
輔以精細化數值模擬與數值天氣預報技術,
準確把握賽區風、氣溫和降水的演變。
圖為賽事服務組預報員制作比賽日氣象服務專報。王旭海 攝影
本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氣象服務保障
也是氣象部門第一次
針對地形條件與氣候條件均較為復雜的
小尺度山地區域開展
系統性的觀測、預報試驗
布設的站點密度以及
使用的設備種類和先進程度
在這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收集了很多寶貴的觀測數據,
分析出很多重要的氣象特征,
積累了很多成熟的預報經驗,
研發出很多關鍵的算法模型,
通過實戰檢驗,
愈發堅定了我們搞好、搞準
山區精細化氣象預報的信心和決心。”
李崴說,
目前來看,
冬奧成果將在以下三個
防災減災場景得到有效應用:
一是山區林火撲救。山區風的變化,是歷次較大規模山區林火撲救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火場風向、風速的變化,會給撲救行動帶來重大影響,甚至直接威脅撲救人員生命安全。應用發展冬奧會山地精細化風預報技術,將在未來可能出現的森林火災撲救中,為科學指揮、有效調度撲救力量提供技術支撐。
二是山區暴雨災害防御。山區降雨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地形影響顯著,極易出現局地暴雨,特別是極端雨強和極端雨量,與平原地區相比,山區暴雨的起止時間與極端性都更難預報。冬奧會籌辦期間對山區降水發生發展機制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山區暴雨預報的精細化水平,另一方面對強降雨落區的判斷也將更加精確,為及時轉移受災群眾,提前做好防范準備爭取寶貴時間。
三是山區農業防災減災。山區的氣溫變化十分復雜,受地形條件影響,“冷湖”這種獨特的山區小氣候普遍存在。每年冬春轉換階段,山區各類農作物時常受到因冷空氣過境導致的局地低溫影響,造成凍害而導致減產甚至絕收。本屆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的重要技術成果之一,就是針對賽場“冷湖”現象對氣溫變化的影響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預報方法,這套方法也可以有效應用于山區低溫凍害的預報中,指導農民及時采取措施,有效規避低溫凍害風險,最大限度降低損失。
北京冬奧盛會已經落幕,
但賽場內外科技創新產生的
“溢出效應”日漸顯現。
冬奧盛會上的科技成果,
正在成為全社會共享的冬奧碩果!
(來源:綜合自“世界氣象日河北主題活動”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