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天地寬 幫扶拓寬幸福路
——河北全力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
11歲的席慶茹是阜平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一員。前不久,她和小伙伴們登上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的舞臺,用希臘語唱響奧林匹克會歌,驚艷了世界。
自從2019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從深山溝搬到阜平縣馬蘭新村,小慶茹的生活就一天天好起來——住上了新樓房,上學更方便了,還和馬蘭小樂隊創始人鄧小嵐奶奶成了鄰居……
在全省層面,7市35縣(市、區)的30.2萬名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2019年,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帶領全省干部群眾勠力同心、合力攻堅,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
此后,全省上下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用心用情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各項工作,持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
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目前,全省330個安置區配套建設產業園區(項目)586個,其中200個有龍頭企業帶動運營,促進了搬遷群眾持續增收。全省搬遷脫貧勞動力5.9萬人,已就業5.8萬人,就業率98.2%。有就業需求的防貧監測人口1557人,已全部安排就業,落實率100%。
“兩區同建”讓搬遷群眾“穩得住”
張淑枝是尚義縣一名普通農婦,原來家住大青溝鎮大井村鳳龍店自然村。鳳龍店自然村地處壩上,氣候干旱,糧食種植收成差,村民們好多年都過著“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的日子。
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張淑枝一家搬進了新樓房。她到小區對面的服裝加工扶貧工廠上班,每月能掙3500元左右。她的丈夫在周邊菜地打工,每月也有5000元進賬。今昔對比,張淑枝經常覺得像在做夢:“這樣的好生活在過去哪敢想!”
“十二五”末,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方的農村人口,全省有30.2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6萬人。他們居住生活的燕山、太行山深山區及壩上高寒等地區,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和發展。
針對這類貧困人口,我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遷工程建設好,保質保量讓村民們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頓下來后,各項脫貧措施要跟上,把生產搞上去”。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聽取匯報、部署工作,多次到保定、張家口、承德等地調研指導,實地走訪集中安置區和搬遷貧困戶,協調解決實際問題。
搬離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一些群眾難免有顧慮。他們最大的擔憂是:“一家人吃飯穿衣、孩子們上學的錢從哪來?”
“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后,后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樂業才能安居。”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為做好這項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打消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我省堅持“兩區同建”,在安置社區配套建設產業園區。
高度重視解決搬遷戶長遠生計,我省在抓好搬遷安置社區建設的同時,抓好工業園區、農業園區、鄉村旅游區等建設,同步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加強群眾技能培訓,通過實施重點項目建設和鼓勵開發區、工業園區定向提供就業崗位等措施,多渠道促進群眾穩定就業。
下山進城“有事做”,內丘縣在集中安置區設立了“有事做”服務站。服務站對搬遷戶進行電工、焊工、家政服務等多期技能培訓,并幫助有需求的人找工作。張北洼村的鞏振花參加了技能培訓,找到了餐館服務員的工作,每月可掙2000多元。
我省還探索建立穩定保底和逐步增長的利益聯結機制,盤活用好承包地、宅基地、山林地等資源,鼓勵群眾參與遷出地土地開發、企業經營,使群眾能夠分股金、收租金、掙薪金。
“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13.6萬搬遷貧困人口拔掉了“窮根子”。我省充分依托586個產業園區(項目),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落實產業幫扶舉措。有勞動力的搬遷脫貧家庭3.1萬戶,全部實現至少一人就業。
后續扶持不斷提升幸福感
“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要搞好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強化社會管理,促進社會融入。”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
我省聚焦原深度貧困地區、大型安置區,加大就業幫扶、產業發展和后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完善扶持力度,提升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水平,促進群眾社會融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鞏固拓展易地扶貧搬遷成果。
搬遷是手段,持續脫貧和致富才是目的。能致富,搬遷貧困群眾才能真正走出心中的大山。
去年,到平泉市桲欏樹鎮桲欏樹社區趙玉明家葡萄大棚里采摘的人絡繹不絕,一斤采摘價20元,還供不應求。種葡萄、養羊,再加上開鉤機,脫貧戶趙玉明一家一年收入就有20來萬元,幸福生活在奮斗實干中“升級”。
桲欏樹社區先后流轉土地2200多畝,建起了包含日光溫室大棚200棟、高標準設施冷棚100棟的蔬菜產業園區和占地面積600畝的食用菌產業園區,實現“山腳大棚覆蓋,山中果樹纏腰,山頂休閑觀光”。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夜幕降臨,蔚縣南楊莊鄉宜興社區的文化廣場開始熱鬧起來,章蘭和20多名搬遷群眾聽著歌曲、踩著節奏跳起了廣場舞。
但剛搬進社區時,章蘭可沒這個心情。離開了生活近50年的老家,來到一個陌生地方,她貓在家里不敢出門,對于社區生活感到恐慌。來自8個鄉鎮112個村落的村民聚集在宜興社區,跟章蘭一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為此,宜興社區組建了居民委員會、社區黨支部,通過技能培訓、業余文藝隊、社區公益崗等活動形式,幫助許多貧困群眾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領到了第一份工資,街坊鄰居間溝通交流也熟絡了。
為讓貧困群眾盡快融入新的環境,我省加強安置區基層黨組織建設,設置綜合性服務平臺,抓好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有序推進縣城安置區設立黨委,鄉鎮安置區設立黨總支,農村安置區設立黨支部,居民小組、園區、樓宇建立黨小組,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做到事事有人管、困難有人幫。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構建友好和諧鄰里關系,搬遷群眾社區歸屬感、社會融入感不斷提升。
此心安處是吾鄉,新家園里,鄉情、親情、溫情不斷生長。
我省對標對表“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加強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取消落戶條件限制,積極推進群眾在安置地落戶,有序銜接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去年提前40天完成全省8.37萬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任務,大大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深受搬遷群眾好評。
目前,全省330個集中安置區中,有42個安置區通過成立社區居委會進行管理,有12個安置區通過設立新的居民小組進行管理,276個安置區通過實行網格化管理、由當地居民小組管理等方式納入當地村(居)委會進行管理。同時,安置區成立鄉賢理事會、志愿者服務隊等其他服務組織209個,實現搬遷群眾“有人幫、有人管”。
“搬”出窮窩窩,“遷”來好生活,貧困群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廣袤的燕趙大地上,一棟棟新房、一個個新社區拔地而起。生活在大山溝里、高寒壩上的貧困群眾,告別“養不好一方人”的水土,在短期內實現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過上了好日子。
全省13.6萬建檔立卡搬遷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國家發展改革委給予高度評價:河北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堅守搬遷初衷,嚴守政策底線,“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 (河北日報記者 潘文靜 通訊員 秦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