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市場。
□記者 杜倩倩 劉立芳 李坤曉
通訊員 王凱凱 楊 敏 馮春艷 段 錕
又是一年春耕農忙時。行走在我市廣大農村,只見田間地頭處處透露出生機,辛勤忙碌的農民洋溢著滿滿的喜悅。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欣欣向榮的農業發展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我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統籌施策,強力攻堅,農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農村面貌持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全市各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推動全市農業結構調整邁上新臺階,加快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步伐,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作出貢獻。
沒有興旺發展的產業,鄉村振興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如今,我市通過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越來越多的優質特色農產品走進了大眾視野,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活力。
春耕透著“科技范”
“點一下屏幕上的按鍵,有一段時間沒用了,看看還能不能正常操作機器。”
“先灌上水吧,讓無人機試飛起來。”
“過幾天馬上就要噴藥了,咱得確保機器不能出現問題。”
……
又到一年春耕備播時,近日,在藁城區豐可得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里,幾臺機器隆隆作響。該合作社負責人劉和賓和機手正在認真地檢修著春管要使用的機器。
“機器上配備精準施藥系統,直接把配好的藥加進去之后就不用再管了,機器都可以自動調節配藥。像這種帶有精準施藥系統的打藥機器,我們合作社一共有5臺,每年到春管的時候,我們都會用到。”劉和賓說。
“最早之前就是人背著小藥桶打藥,一個人一天最多才噴十幾畝地,現在可好了,不僅有這種噴藥機,我們還有3臺植保無人機,這一天下來能噴個100多畝地呢,省時省工又省力。”劉和賓說, “種地,更要‘慧’種地,每年的春耕中,農機都要‘大顯身手’。機器就能完成施肥、打藥、播種等農業生產任務。”
據了解,藁城區本著“強弱項,破瓶頸,補短板”的要求,重點推廣了農機深松技術,農作物植保機械化技術。截至目前,藁城區農機總動力達到162.9萬千瓦,擁有拖拉機5541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56臺,拖拉機配套農機10264部,小麥聯合收割機2162臺,玉米聯合收獲機1203臺,全區小麥、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100%。近年來,該區在農機智能控制、作業監管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安裝智能監管設備近千套,輔助駕駛系統2套,智能控制系統10余套。
今年春耕,藁城區“以機代人”,處處透著“科技范”。截至目前,藁城區建設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20萬畝,梅花鎮、南營鎮等6個鄉鎮的98個行政村及18個新型經營主體,按照整村推進,集中打造的原則,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作用,實行統一供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整地播種、統一播前播后鎮壓、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收獲的“八統一”生產模式,統一落實綠色高質高效管理措施。
有機蔬菜盡顯“高端”
3月3日,井陘縣測魚鎮和平莊園的配菜室內,和平莊園負責人魏和平正和工人們一起把剛從大棚內采摘下來的蔬菜進行分揀過秤,隨后又在裝好的蔬菜盒上貼上了有機蔬菜認證標簽。
“園區內有西紅柿、黃瓜等高端有機蔬菜50余種,這些蔬菜都是經過相關機構檢測合格,常年供應市里的各大超市。”魏和平笑呵呵地說,“咱家的蔬菜消費者都說好,還有不少消費者直接聯系我,從這里訂購蔬菜。”
和平莊園始建于2008年9月,規劃占地面積5000畝,核心區面積1500畝。莊園所在的測魚鎮海拔450米,空氣污染小,水源和土壤質量也非常好。依托現有優勢,魏和平逐漸把和平莊園打造成了井陘縣有機農業產業的龍頭企業。
2020年,和平莊園被確定為國家有機蔬菜種植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單位,入選第十批國家標準化農業示范區。
魏和平帶著記者來到一座種植西紅柿的溫室大棚。他順手摘下一個西紅柿遞給記者:“我們用熊蜂給西紅柿花授粉,這樣種出來的西紅柿籽粒飽滿、果形圓潤。”
大棚上端和下端通風口,都有類似紗窗的網狀物,棚里則有像黃紙一樣的板子。網狀物是防蟲網,用于防止外面的蟲子飛進來,黃色的板子是粘蟲板。從定植到爬秧,秧苗基本不生病、不用打藥,種植出來的西紅柿口感好、賣相佳。
在和平莊園,科學的標準化種植貫穿蔬菜生產全過程。“從蔬菜品種選擇到種植管護,再到最后的采摘環節,我們都有嚴格的把控標準。根據蔬菜不同的生長期,適時、適量、科學地澆水,精準控制水量,保證了有機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園區技術負責人王永告訴記者,“不僅如此,園區一側專門建了一個發酵池,用來收集豬、羊和雞的糞便。園區有機蔬菜用的肥料都是發酵后的有機肥。”
據了解,近年來,井陘縣以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大力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下一步,該縣將依托和平莊園有機蔬菜種植優勢,在測魚、蒼巖山兩個鄉鎮,全力發展高山錯季蔬菜種植,打造綠色產品品牌,提高種植效益,打造高山旱作綠色有機蔬菜基地。
多彩花卉緊跟“潮流”
3月4日,在欒城區農林高科技園區內,一輛載滿仙客來花卉的貨車正緩緩駛出園區大門,奔往位于鄭州的花卉銷售市場。而大棚內燦如云霞的仙客來正陸續開放,偌大的大棚內已經成了“花海”。花農們正熟練地修剪枝葉、澆水、施肥,忙得不亦樂乎。
園區負責人孫秀芝告訴記者,得益于當地政府部門支持和科學管護,今年園區花卉銷售情況比去年好很多。截至目前,已銷售仙客來十幾萬盆,頗受省內外銷售市場青睞。園區的“洛神源”商標還被評為河北省著名商標。
仙客來花期長,從當年9月份可以開到來年5月份。室溫控制在0至25攝氏度都可存活。特別是在過年的時候開得比較旺。“仙客來花形很漂亮,這些年一直有很大的市場,尤其每年年底需求量更大,明年會繼續增加仙客來的繁育數量。”孫秀芝說。
欒城區域特定的自然因素和氣候條件加上合適的溫室設施,有益于仙客來的生長,從而生產出高品質的欒城仙客來盆花。此外,欒城區仙客來種植還采用了國內外最先進的栽培技術進行生產種植,從品種選擇、育苗、基質、上盆,到開花上市銷售,整個栽培周期都按照標準化栽培技術進行管理,使仙客來盆花株形美觀、花色鮮艷、花色豐富。
“我們仙客來盆花連續獲得第7屆、第8屆、第9屆中國花卉博覽會金獎,連續幾年獲得河北省年宵花卉一等獎,產品暢銷全國10多個大中城市,深受客戶歡迎。”孫秀芝自豪地說。
近年來,欒城區花卉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推進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提升和增強“欒城花卉”的影響力和經濟驅動力,助力鄉村振興。
南茶北移“一葉”致富
春回大地,氣溫漸暖,正是春茶茶樹生長的黃金時期。走進位于靈壽縣南營鄉東寺嶺村盤龍灣茶產業種植合作社,青山環抱間一排排整齊的大棚顯得格外亮眼。工人們穿梭于茶壟間鋤草、施肥、澆水……忙而有序,呈現出一派人勤春早的熱鬧景象。
“隨著這幾天氣溫的升高,我們還要及時地打開棚口,給茶樹進行通風。”東寺嶺村村民武志強一邊忙著手里的活兒一邊說,到了4月20日左右就可以采摘新茶了。
南營鄉東寺嶺村距縣城約70公里。該村2009年開始發展茶葉種植項目,“南茶北移”成為當地特色產業。2013年該村成立靈壽縣盤龍灣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務工、分紅等形式吸收全村105戶參股。經過多年發展,茶葉種植規模達到了170余畝,顯著帶動本村及周邊村民增加了收入。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現如今,靈壽縣茶葉種植產業已經發展成以東寺嶺村盤龍灣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主產地,帶動周邊漫山、抓麻、北營、南營、東寺嶺村發展茶葉種植。截至目前,全鄉共栽植龍井茶300余畝,年產茶2000余斤,年產值達700余萬元。
“經過多年種植我們總結出一套北方種植茶葉的經驗與技術,如今已經形成了茶葉種植、采摘、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今年又增加50畝。下一步,我們要借助周邊五岳寨、花溪谷等眾多旅游區的優勢,計劃打造集茶園觀光、品茶、茶葉及果樹采摘、水上樂園、綠色康養等一系列的生態旅游項目,帶動百姓致富增收。”東寺嶺村黨支部書記王獻民介紹。
近年來,靈壽縣結合省、市確定的5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種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據了解,下一步,該縣將因地制宜,按照構建“一帶、三線、兩片區、多基點”的產業種植布局,做好重點產業上規模、打品牌,形成龍頭帶動效益,充分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溝一特”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