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北京兒童醫院托管保定市兒童醫院,這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首家公立醫療機構跨省托管。6年多來,醫院發生了哪些變化?這種托管模式的探索對于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有哪些意義?在京津冀協同發展8周年之際,新華網河北頻道專訪了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院長田劍。
新華網: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掛牌以來,發生了哪些變化?
田劍:手術量增長3倍多 很多是之前不敢做的
醫院這幾年的變化,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用數據變化來體現最直觀。比如說門診量,我們在2015年托管的時候,保定市兒童醫院全年的門診量約25萬人次,而在2019年和去年,我們的門診量達到了63萬人次。再比如說手術量,在托管之前,一年不到2000例手術,我們在去年的時候,做了7000多例手術。比這個數字更重要的是手術的難度。托管之前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一、二級手術,現在這7000多例手術里,有將近三分之一是三、四級手術,就是高難度手術。
還有一些方面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比如說我們的干細胞移植科,北京兒童醫院干細胞移植科的團隊大部分已經下沉到保定。因為在北京受場地、接收病人數量限制,它的發展也受阻。在保定,我們提供了場地和配套設施,換句話說,是為北京的專家團隊提供了施展的空間,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保定醫院也一躍成為該領域全國最頂尖醫療機構之一。
另外,在科研、教學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突破,我們現在已經有13個學科被評為保定市的重點學科,有10人成為河北大學的碩士生導師。
新華網:還有哪些變化讓您覺得托管的模式取得了成功?
田劍:激發出本地醫務人員的內在潛力
從我個人來說,我認為醫院最大的變化是,我們把本地醫務人員的內在潛力激發出來了。托管的任務目標就是,利用北京的優質資源促進保定的醫療衛生水平發展。那么,我們怎么能夠使它更好、更健康、可持續地發展?我認為,如果不能激發當地醫務人員的內在潛力,他們不能積極配合到這個工作中,肯定無法完成任務目標,也就不會成功。
為了激發大家的內在潛力,我們實施了很多管理制度。比如我們先后任命了7個“雙主任”,就是說一個科室有2個主任,北京的主任負責醫療技術,保定的主任負責行政,密切合作,共同促進業務的發展。我們達到的一個狀態就是“北京的專家愿意教,保定的醫務人員愿意學”,這種“傳幫帶”的氛圍非常好。以前,保定的醫生對一些疑難病癥見得少,所以不敢治,就轉診到北京去。現在有北京專家做后盾,這些病人留下來了,醫生診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新華網:在“跨城托管”模式的探索中,您認為形成了哪些可借鑒的經驗?
田劍:技術和管理缺一不可
經過這幾年的探索,我認為我們的托管有兩個方面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技術,就是引進北京比較先進的醫療技術;另一方面是管理,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不能把北京先進的技術引進來,就不能提升保定的診療水平。而管理工作使得北京先進的技術,能夠全面地融入到醫院,激發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進而提升醫療水平。這幾年,我明顯感覺到,我們醫院醫務人員的自豪感、自信心在不斷增強。
新華網:這種探索為京津冀三地的醫療協同發展帶來哪些現實意義?
田劍:托管是投資少見效快的模式
就醫療這方面來講,京津冀三地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更好地實現協同發展。我認為,托管是一種比較好的形式,它投資少見效快,像現在新建一個醫院,投資非常大,而且人員重新配置,到成熟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而托管的優勢很明顯,以我們醫院為例,托管了三四年后,改變就很大了,到現在,可以說變化非常大。我認為,相關部門如果能在這個方面進一步去研究總結,有利于形成更成熟的托管模式。我也希望,我們的探索能為京津冀三地在其他領域的協同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新華網:站在這樣一個新的起點上,醫院下一步如何綻放新顏值、跑出加速度?
田劍:朝著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的目標努力
保定市提出要綻放新顏值、跑出加速度,對于我們醫院工作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在全市的大發展中借勢實現一些突破。現在保定市有兩家醫院在申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其中,我們申請的是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保定市委市政府給予了大力支持。
如果能夠爭取下來,對于我們的發展意義很大,一方面會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北京兒童醫院是國家兒童醫療中心,如果我們是區域中心,那么北京兒童醫院就會把更多的優質資源投入進來,同時我們也會幫助北京兒童醫院疏解一些功能;另一方面是覆蓋的范圍不同,將從保定擴大到河北的其他地區。
新華網:這幾年,您一直是北京保定雙城生活,承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您為何選擇堅定地走下去?
田劍:自己的努力見到了收獲
剛到保定的時候,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隨著托管工作不斷深入,我越來越融入到保定這座城市。我看到了改變每天都在發生,醫院的診療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保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病,而且還能享受到北京專家的優質醫療服務,治療成本也比北京低。我切身感覺到了,自己的努力見到成效,給老百姓看病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我想這就是能夠堅持這么多年,一直對工作保持熱忱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