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倒計時短片,用“中國式浪漫”美學驚艷了世界,也讓全世界領略了這一中國古老歷法的獨特文化魅力。
動圖源自紀錄片《四季中國》
二十四節氣形成于中國黃河流域,自西周開始,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2016年11月,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何以誕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與演變?在河南登封觀星臺天文遺址,這些答案被一一揭曉。
游客在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筑——登封觀星臺內參觀。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周公測景臺:二十四節氣最早的實物見證
觀星臺景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告成村,包含周公測景臺、元代觀星臺兩處天文文物。這里四季分明、農業發達、地理位置居中,是中國古代天文活動的中心。
這是河南省登封市觀星臺景區內的周公測景臺。受訪者供圖
景區內的周公測景臺是二十四節氣誕生最早的實物見證,也讓登封成為二十四節氣農耕、民俗等文化的核心發源地。“當年周公姬旦正是在此地,測日影、定地中,并由此確立了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分兩至’日。”二十四節氣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
呂宏軍介紹,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從西周開始孕育,最早先有了“兩至兩分”,春秋時期孕育了“四立”,“到了戰國時代,其他的節氣基本形成,秦漢時期得以定名;西漢初年制定‘太初歷’,把二十四節氣列入歷法之中,這對中國農耕文明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周公測影確定“兩分兩至”之后,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還曾以此地為觀測中心,制定了聞名于世的《大衍歷》。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為促進農牧業生產,令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等人在全國各地創建了27座天文臺或觀測站,在登封建造的觀星臺則是觀測中心。
這座高大的青磚石結構建筑,臺身作覆斗狀,不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也是古代驗證和測量二十四節氣的天文場所。經過郭守敬長期在觀星臺的觀測和推算,終于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頒布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
“《授時歷》求出的回歸年周期不僅和現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格里高利歷》相當,而且還早了300多年。《授時歷》所得到的一個回歸年無比精確,為二十四節氣的精準劃分和確定起到了關鍵作用。”呂宏軍說,觀星臺由此成為二十四節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傳承發展:二十四節氣展現勃勃生機
中國古人通過觀天時萬物總結出的二十四節氣,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學,也在適應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展現出勃勃生機。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其間的主要節日是春節。漢朝時,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唐朝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了一種“拜年帖”;宋朝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并已普遍使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逐漸流行。現今,中國人習慣在除夕團坐“守歲”,吃“團年飯”,辭舊迎新。
為紀念周公測影確立“兩分兩至”之功,登封每年冬至都會舉行千人餃子宴。 受訪者供圖
二十四節氣傳承不息,同樣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呂宏軍便是其中之一。呂宏軍研究二十四節氣近40年,受父親呂江水影響,他自幼便對這項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75年,呂江水參與整修觀星臺工作,這也是他第一次帶呂宏軍參觀觀星臺。“父親給我講解了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的功能及在發端二十四節氣中的作用。由于當時年少,雖然沒有真正理解,但周公測影卻深深印入我的腦海之中。”呂宏軍說,在父親潛移默化的教誨下,他逐漸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起源發展,發現自己對二十四節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呂宏軍的回憶中,1993年夏天,一次與父親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溝通至今記憶猶新。“父親觀察發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登封的氣候與物候現象與二十四節氣所載各時節比較吻合;但1985年之后,氣候與物候與二十四節氣所載時間有了出入。父親當時教誨我說,想要研究好二十四節氣,必須注意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是一味鉆到書本里。”呂宏軍說,雖然已過花甲之年,父親的這些話卻仍深深銘記在他的心中。
如今,呂宏軍作為二十四節氣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早已將傳承和發揚二十四節氣文化視為自己的使命。“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中,前人給我們留下了不少文化和藝術方面的瑰寶。傳承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呂宏軍說。
二十四節氣:解碼“中國式浪漫”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在中國廣為流傳的節氣歌,也彰顯著二十四節氣獨有的“中國式浪漫”。
2000多年來,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登封市文化館館長閆松濤認為,二十四節氣已不單單是對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記錄,更包含著中國人講求陰陽平衡、左右兼顧的處世哲學和世界觀。
“二十四節氣和公歷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簡化版的公歷,是農歷中的陽歷部分。農歷歷法既要兼顧太陽,還要兼顧月亮,這種相互結合是中國古人陰陽觀念的體現。”閆松濤說。
閆松濤介紹,二十四節氣又分為72候,每個節氣間相隔約15天,每5天為一候。“從立春開始,自然界最顯著的特點是經歷過寒冬后,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立春三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閆松濤說,中國古人將四季變化產生的自然現象通過物候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本身就是一種浪漫哲學的體現。
二十四節氣所蘊藏的“中國式浪漫”,也體現在豐富多彩的二十四節氣文化中。在登封,冬至、夏至測日影這個古老活動,至今仍在觀星臺定期舉行;“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古詩詞,皆與二十四節氣相關;小寒、大寒等節氣的對稱,也不難看出中國古人講究對稱美的執著。
“你看,中國古人歷法上的‘成雙配對’,用自然現象標注歲月,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這種人與自然的雙向奔赴,不正是一種‘中國式浪漫’的體現嗎?”閆松濤說。
總策劃:趙丹平
統籌:衛鐵民、劉愷
監制:閔捷
記者:雙瑞、翟濯
視頻:任卓如 楊靜
編輯:閔捷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河南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