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做成的“冬奧美食”。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周亞彬 攝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趙曉慧 周亞彬 代晴 劉曉璐
冬奧會的到來,讓張家口站在了聚光燈下。開門迎客,更多人品嘗到了獨特的塞外美食——莜面。
“助力冬奧”“2022+奧運五環(huán)”……在莜面師傅的巧手下,莜面窩窩和魚魚們有規(guī)則地“聚”在一起,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加油助力。
莜面是莜麥加工而成的一種面粉。莜麥喜寒涼、耐干旱、抗鹽堿,多在我國西北、華北地區(qū)種植。過去,人們生活貧苦,很少能吃到精細的麥面,只能以莜面代替,也正是漫長歲月中“花樣吃法”的累積,硬是將莜面這種粗糧吃出了“滿漢全席”的豐盛感。
莜面窩窩、莜面魚魚、莜面餃子、莜面拿糕……相同的莜面,不同的做法,多樣的味道,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張家口人的味蕾,讓每一個張家口人念念不忘,魂牽夢縈。
張家口人用家鄉(xiāng)美食為冬奧加油助力。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趙曉慧 攝
莜面不僅是張家口人眼中的美食,更以其獨特的口味征服了不少異鄉(xiāng)人的胃和心。素有“老饕”之稱的汪曾祺老先生就念茲在茲,不忘其香。
他在《七里茶坊》中寫道:不大一會,莜面蒸上了,屋里彌漫著白蒙蒙的蒸汽,很暖和,叫人懶洋洋的。可是熱騰騰的窩窩已經端到炕上了。剛出屜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臉,我們就蘸著麥麩子做的大醬吃起來,沒有油,沒有醋,尤其是沒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說的是真話:我一輩子很少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
莜面博物館的師傅正在制作莜面美食。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趙曉慧 攝
莜面好吃,但不好做。當地人告訴記者,植物與人類一樣,是有性格的,莜麥的性格特點就非常鮮明,且與眾不同。在張家口,流傳著關于莜面“三生三熟”的說法,莜麥從種植到端上餐桌,要經歷 “三生三熟”的過程。
收割莜麥后,脫出麥粒是生的,是“一生”;脫殼的麥粒,需在鍋中炒熟才能磨面,是“一熟”;炒熟的麥粒磨成粉,又回歸生,是“二生”;用滾燙的沸水和面再次燙熟莜面,是“二熟”;和好的莜面趁熱搓成各種樣子,還是生的,是“三生”;搓好的莜面上鍋蒸制后,可以食用了,是“三熟”。任何一熟不到位,味道就不對了。
莜面屬于粗糧,因其所含膳食纖維量較高,極其“扛餓”,故在張家口一帶流傳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說法。以前,出遠門的人才會多吃莜面,出發(fā)前,就裝了滿肚子的鄉(xiāng)愁。如今,莜面已經成為大眾美食,在外的張家口人可以隨時一飽口福,一解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