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精品综合国产亚洲欧美久久,欧美爆操,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河北大學建校一百周年:逐夢揚帆創一流
來源: 河北日報客戶端  
2021-10-18 07:46:20

  百年河大,秋陽朗照。

  走進河北大學校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份特殊的建校方案:“本校目的是使中國人開始學習歐洲各種科學,以培養工商業、軍事、航運等專家……”這份早在1885年擬定的建校方案,基本奠定了后來河北大學前身——天津工商大學的辦學格局。

  從1921年創立至今,河北大學走過整整一個世紀的歷程。從初建時期的篳路藍縷、捧土培根,到抗戰時期堅守津門的弦歌不輟,盡顯剛毅艱卓;從六度更名、院系調整,到校址搬遷的風雨兼程,寫就百折不撓;從改革開放后的埋頭苦干銳意進取,到入選“部省合建”高校……

  回眸百年,這所培育了40余萬名棟梁之材的高等學府,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堅守著熾熱的育人夢想,始終在不懈探索中書寫輝煌的歷史篇章。

  弦歌不輟,燕趙學府凝風骨

  1921年,河北大學前身天津工商大學創立。建校之初,就以“大學”立名建制,開展四年制本科教育,秉持“育中華有為之青年、辦德智并育之大學、促中國之現在化”的辦學宗旨,將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深植于血液。

  愛國是河北大學最閃亮的底色。20世紀二三十年代,面對日寇步步緊逼,河大人開辟了一條與國家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愛國奮斗之路。

  1933年,學校更名天津工商學院,提出“學行并茂、民族中堅”,積極主張科學救國。許多河大學子主動奔赴沙場,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愛國、奉獻的精神內涵。

  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姚依林同志于1936年夏考入天津工商學院會財系,在天津發展地下黨員、重建革命組織、創辦進步刊物,領導了天津各界的抗日救亡運動。“七七事變”后,學院成立難民收容所,蓋起臨時住房,參與救濟水災,收容難民823名。天津淪陷后,學生積極參加“抗日鋤奸團”,火燒日軍稻草和棉花倉庫,除殺天津偽商會會長和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天津支行經理,極大振奮了抗日斗志。平津戰役中,畢業于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的地下黨員麥璇琨同志,憑著扎實、高超的功底,秘密將“天津市城防圖”及時“復制”,經地下黨領導人送到解放區,為29小時解放天津作出重要貢獻,被授予“解放天津有功之臣”稱號。

  愛國愛黨愛人民的紅色基因早已融入河大人的血脈骨髓,一直激勵著河大師生為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不懈奮斗。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學校工學、商學兩科劃出,1970年遷址保定后師資流失、實驗儀器設備折損……面對發展中的一個個困難,河大人埋首奮進,開拓進取,在艱辛探索中走出堅實的腳步。

  培根鑄魂,紅色血脈永傳承

  “我想報名參加特崗計劃,可又怕在農村干久了,會落伍,會被時代拋棄。”兩年前,河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趙志峰站在答辯臺上,面對師長說出他的理想與困惑。

  臺下,文學院教師張進紅為他鼓勁:“響應國家號召,成為一名特崗教師何等光榮!你的選擇,將托起許多農村孩子的夢想。”“立志做一名新時代的奮斗者,又怎么會被時代拋棄呢?”

  理性全面的分析、語重心長的建議,為趙志峰揚起理想的風帆。

  每年6月,河北大學畢業班的教室里,都能看到這樣提問與作答的場面。

  在撰寫完成德育論文后,該校本科畢業生們,將逐一走上答辯臺,面對由學院領導、輔導員、德育課教師等組成的德育答辯評審委員會,同時面對全班同學,總結4年心路歷程、思想收獲,在講述、傾聽、探討中,反省不足,明晰方向。

  這場在論文答辯后進行的德育答辯,被稱為“第二場畢業考”。一場場德育答辯,用身邊人、身邊事幫助學生系好走向社會的第一粒扣子。

  一個國家的進步,鐫刻著青年的足跡;一個民族的未來,寄望于青春的力量。進入新世紀,河北大學弘揚優良傳統,全面加強和改進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深化思政教育模式改革。

  探索“融通”育人體系。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發揮辦學起點“高”、文化底蘊“厚”、師資隊伍“強”、學科專業“全”、立德樹人“好”的傳統優勢,實現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理論教學與實踐創新、通識教育與個性培育、招生培養與就業創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融通。

  首倡“滴灌”思政教育模式。借助多種手段,整合各方資源,在大學生人生的“拔節孕穗期”給予其“點接點、線連線、面對面”的教育引導,“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教師深入到學生中去,及時化解學生學習、生活、情感中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問題,做到知人心、聚人心、穩人心、暖人心,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縱深推進“三全育人”。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的各環節和全過程;成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實現德育鑄魂、智育啟真、體育強身、美育潤心、勞育促行。

  河北大學注重發揮社會實踐對學生品德的塑造功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組織全校323個黨支部、1046個團支部線上開展主題黨日、團日活動,并連續推出“戰疫團旗飄”微團課,先后有5104名學生在所在社區(村)投身志愿服務,服務總時長6.3萬余小時。研究生支教團成立16年間,199名志愿者接力在西部播撒愛和希望;疫情防控期間,青海分隊逆行上高原,貴州分隊搭建云課堂保障山區學生停課不停學……一個世紀以來,河北大學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塑造學生立足中國、胸懷天下的開放理念,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實事求是,百年河大鑄輝煌

  在綿延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河北大學鑄就了歷久彌新的“實事求是”校訓傳統。

  建校伊始,學校以工商立校,以科學為本,奠定了學校崇尚科學、務實創新的精神基因。盡管初期學校招生規模不大,但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實習,短短幾年就建成5個實驗室、2個陳列所、2個實習工廠。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風云激蕩、民族奮進的關鍵時期,學校總結辦學經驗,凝練而成校訓“實事求是”,既包含了追求真知的態度與精神,又有經世致用的情懷與行動,是求真與務實的結合,是認知與行動的統一,涵養著一代代河大學人。

  而學校沉潛務實的傳統,為學界稱道,令俊彥歸心。華南圭、馬灃、顧隨、吳玉如、裴學海、張弓、高鏡瑩、滕大春、張镈、雷石榆、詹锳、漆俠等名家大師受河北大學“博學、求真、惟恒、創新”校風感召,來校任教。

  在此基礎上,河北大學通過賡續傳統、砥礪創新,開創了我省高等教育的眾多先河。1984年河北大學培養出全省第一位博士生導師——漆俠先生,創立了全省第一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996年河北大學為我省引進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印象初先生;1999年培養出我省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宋大祥先生。

  新世紀以來,國家部委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對河北大學持續重點建設。2005年成為省部共建大學;2012年名列“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2016年成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進入河北省“雙一流”建設一層次高校;2018年成為全國14所“部省合建”入選高校之一,標志著學校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成為學校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河北大學始終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而是勇立潮頭,時刻觸摸時代的脈搏,探索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學科布局,探索符合社會需求的育人路徑。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聚焦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一批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獲得通過;打造優勢學科集群,持續優化學科布局。

  ——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在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同時,實施坤輿學者支持計劃、海外研修培訓計劃、國內知名高校進修計劃、赴企事業單位實踐進修計劃,人才發展平臺和環境進一步優化。

  ——創新科研體制機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啟動自然科學交叉學科研究計劃、哲學社會科學培育計劃,強化承擔國家基金項目的能力,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優化專業結構,新增復合型專業。近5年,撤銷和暫停本科專業18個(次),新增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醫學工程、智能建造等交叉融合型專業4個,旨在培養復合型人才。

  崇文勵教一世紀,立德樹人新百年。在又一個百年開啟之際,河北大學將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文科登峰、理工科振興、醫科崛起”的學科建設目標,搶抓機遇,凝心聚力,扎實推進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探索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河北日報記者 馬 利)

關鍵詞
河北大學,建校一百周年
責任編輯:劉政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