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記者 代晴 崔上
綠色孕育著生機,也昭示著希望。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也是一座城市最厚重的底色。
滄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承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生態環境保護始終擺在首位。
日前,滄州全市上下深入貫徹市第十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積極開展“兩轉兩促三思考”思想大討論實干大行動,將渤海新區開發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列為滄州市的“三件大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實效。
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建設、綠色生產……在滄州大地,蓬勃向上的綠色發展動能,正繪就出一幅幅美麗和諧的生態畫卷。
千年運河 美麗蝶變
第一站:大運河生態展示區
千年運河穿城過,大運河在滄州留下獨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為滄州人的精神源泉和情感寄托。
漫步在大運河生態展示區,清風徐徐,花香陣陣,一望無盡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我一有時間就會來這里轉轉,能近距離接觸運河,欣賞運河的大好風光,覺得特別幸福。”滄州市民田國貞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航拍鏡頭下的大運河生態展示區。通訊員 王經 攝
近年來,滄州市委、市政府緊緊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批示,按照省委書記王東峰來滄調研精神,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催生大運河沿岸的精彩蝶變。
今年以來,滄州市實施了包含中國大運河非遺公園、園博園、南川樓、朗吟樓、百獅園項目在內的大運河沿線25項重點工程,總投資達375億元。
“同時,我市堅持推進‘運河+文化+旅游’新模式,發揮運河特色資源和文化優勢,借助沿線特色小鎮和特色產業,將運河沿線旅游項目進行有機串聯,積極打造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文化鏈條。”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杜金月說。
百獅園里的美好風光。長城網記者 代晴 攝
滄州市將把大運河作為滄州獨一無二的寶貴資源,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各項工作,完成滄州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滄州市大運河整體景觀和建筑風貌規劃等相關規劃,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抓手,為滄州城市發展提供動力。
“今后,我們要加大運河宣傳力度,講好運河故事,著力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提升滄州形象、展示獅城文明、彰顯文化自信。”杜金月說。
千年運河唱響生態之歌,正以水的柔情訴說著美麗獅城的詩情畫意。
轉型升級 樹立綠色發展標桿
第二站:黃驊港煤炭港區
說到綠色發展,就不得不提滄州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黃驊港。從傳統污染企業,到現代化工業景區,黃驊港在實現吞吐量逐年攀升的同時,也實現了綠色生態的轉型升級。
驅車來到黃驊港煤炭港區最大的煤炭堆場附近,卻感受不到嗆人的粉塵。堆場上的堆料機伸出長長的臂架,緩緩轉動,向煤堆噴出一層水霧。正是得益于這套煤塵治理技術,曾經粉塵亂飛的煤炭港區如今成了“無塵港”。
黃驊港在實現吞吐量逐年攀升的同時,也實現了綠色生態的轉型升級。通訊員 苑立偉 攝
煤炭粉塵是世界性的治理難題,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也很少。為了解決這一環保難題,黃驊港的技術骨干們日夜奮戰在一線,積極控尋煤炭含水優選法與起塵的內含機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我們發現煤炭外含水率達到約7‰左右的比例能夠使細小顆粒有效附著,從而達到抑制粉塵產生的效果。2016年9月8日,黃驊港本質長效抑塵系統試驗成功,此系統抑塵率可達到98%以上。”國能黃驊港務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潘攀說。
曾經粉塵亂飛的煤炭港區如今成了“無塵港”。通訊員 苑立偉 攝
黃驊港將灑水抑塵原理相繼應用到其他作業環節,建成了“翻、堆、轉”一整套粉塵治理工程,治理煤塵、煤污水系列技術對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經驗,推動了國內煤港轉型發展的進程。
黃驊港地質鹽堿,淡水資源匱乏,但我們在煤炭港區內看到,這里不僅環境整潔,而且綠樹成蔭。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將港區原地貌中的垃圾場、荒地創造性地建設成兩湖三濕地,分別用于儲存雨水、處理的煤污水,并將來港船舶中的壓艙水進行回收。水系中儲存的水資源可直接回用于生產用水,去年節約用水成本達1800萬元。”潘攀說。
黃驊港已形成“港在海中建、人在畫中行”的美好畫面。通訊員 苑立偉 攝
黃驊港還積極探索鹽堿地綠化新路子,通過采取更換種植土、抬高地面、控制返堿和選擇抗鹽堿植物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壤,建造綠化帶。經過多年來的接續努力,黃驊港現有綠化面積已達180余萬平方米,港區綠化覆蓋率達32.2%,
茵茵綠草與淡淡花香相得益彰,如今的黃驊港已形成“港在海中建、人在畫中行”的美好畫面。
綠色濕地溫潤一座城
第三站:南大港濕地
純凈的水域、新鮮的空氣、飛翔的鳥群,要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南大港濕地最有發言權。
走在南大港濕地景區,天高水闊、蘆花搖曳、珍鳥翔集,一幅風光旖旎的奇美畫卷徐徐舒展。駐足濕地,葦波蕩漾、蟲鳴鳥唱,映入眼簾的美景令人沉醉。
“南大港濕地總面積7500公頃,現有植物237種、昆蟲291種、鳥類268種、淡水魚類27種,是環渤海地區原始狀態保存最完好的濱海沼澤濕地。”南大港產業園區文化旅游局副局長秦曲波侃侃而言。
葦波蕩漾、蟲鳴鳥唱,南大港濕地的美景令人沉醉。通訊員 董學良 攝
“心靈港灣”“天然氧吧”“康養福地”“觀鳥天堂”……人們對南大港濕地充滿了贊美。
近年來,南大港產業園區不斷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濕地保護體系,通過南大港濕地閘涵維修項目、生態修復項目及科研監測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不斷改善濕地生態環境,提升濕地功能,極大程度保護了濕地及周邊生物多樣性,有效地維護了生態平衡。
每年在南大港濕地棲息和過境的候鳥多達數十萬只。通訊員 劉全勝 攝
如今,南大港濕地已成為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網絡的重要中轉站,每年在濕地棲息和過境的候鳥多達數十萬只,國際瀕危鳥類東方白鸛、黑臉琵鷺、青頭潛鴨等多次成群現身濕地。
在秦曲波的帶領下,記者現場觀賞了斑頭雁的放飛表演。近百只斑頭雁發出陣陣鳴叫,在游客頭頂飛翔盤旋,用翅膀在空中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弧線,不得不讓人感嘆濕地的神奇與壯美。
斑頭雁放飛表演,吸引游客們爭相拍照。 通訊員 馮碘民 攝
秦曲波介紹,南大港濕地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推出了生態觀光、科普研學、親子休閑等項目,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近距離感受濕地的美。同時,濕地還重點做好智慧景區的建設工作,市民通過自助掃碼或者關注公眾號就能實現網上購票,景區內還設有智慧導覽、智慧餐飲等系統,市民可以盡享智慧景區帶來的方便與快捷。
目前,南大港濕地已入選河北省首批智慧景區示范點。綠色生態、文旅發展,正成為南大港濕地一張靚麗的名片。
以雜技為媒 興文化之風
第四站: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
蜿蜒的大運河自滄州穿行而過,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景觀,也造就了沿線獨有的運河文化,名揚天下的雜技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吳橋縣深入實施“雜技興縣”戰略,加快推進大運河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通過文化遺產保護、文旅項目建設、河道治理管護及生態環境修復等方式,不斷擦亮雜技之鄉的“金字招牌”。
吳橋雜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開城表演。通訊員 吳焱 攝
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董事長、總經理牟雙說,吳橋雜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2800多年歷史,“不少文人墨客對雜技都有記載和描述,可以說雜技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
1993年11月,吳橋縣建成了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景區建有江湖文化城、滑稽動物園、馬戲游樂園、雜技博物館等景點,推出了“百戲劇場”“鬼手居”“紅牡丹大舞臺”“運河人家”“新江湖八大怪”等旅游品牌,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來此聚集,一睹雜技風采。
據初步統計,雜技大世界景區自建成以來,年均接待游客約60萬人次,帶動相關從業人員2.5萬人,年綜合收入約3億元。截至目前,吳橋縣有各類雜技文化團體、企業100多家,雜技衍生品開發制作企業9家,產品涉及60大類800多種,暢銷國內市場,并遠銷日本、坦桑尼亞、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
雜技藝人的精彩演出吸引了眾多觀眾。通訊員 吳焱 攝
為了迎接第十八屆中國吳橋雜技藝術節和2021年滄州市旅發大會,吳橋雜技大世界在景區建設、氛圍打造、節目提升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我們特別推出了《運河•印象》大型雜技秀,這部雜技劇全長70分鐘,以‘運河四季、雜技之美’為脈絡,將運河文化與雜技文化充分融合,帶領大家充分感受雜技之都的魅力。”牟雙說。
以雜技為媒,興文化之風。在一代又一代吳橋人的傳承中,吳橋雜技正煥發出蓬勃生機,續寫著新的傳奇。
大型雜技秀《運河•印象》演出現場。通訊員 吳焱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滄州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推進綠色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藍天白云、鳥語花香、碧波蕩漾、水清岸綠的美好愿景,正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滄州人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