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莽莽蒼蒼,中華龍脊八百里,最綠最美在邢襄。
近年來,邢臺市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空氣質量“退后十”,統籌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礦一體治理、修復和保護。
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邢臺,邢襄大地“氣質”更美了、“顏值”更高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生活舒適度、幸福感越來越強烈。一個充滿希望的美麗邢臺新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環保投入不設上限
鋼鐵企業打出綠色“金名片”
第一站:邢臺市德龍鋼鐵有限公司
走進德龍鋼鐵,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正在生產的鋼鐵企業。廠區內處處都是景觀,道路兩側的建筑外墻、設備、管廊支架、料場、圍欄等,都利用廢舊鋼板封閉并進行了美化。太行山水、千米萬朵牡丹圖、南海風光、百鳥圖……員工們繪制的系列繪畫作品,達到了近10萬平方米。一面格外醒目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形象墻表達了德龍鋼鐵凝心聚力打造鋼鐵企業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標桿的決心。
邢臺市的德龍鋼鐵有限公司曾是一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民營鋼廠,工人們說到過去的工作環境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仰頭一臉灰,抬腳滿是土”。在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邢臺市曾給德龍鋼鐵下過最后“通牒”:利稅再高,環保不到位就立即關停!
痛定思痛,德龍鋼鐵立下“打造世界級潔凈鋼廠”的目標,堅持“環保投入不設上限”的理念,按照生產潔凈化、制造綠色化、廠區園林化、建筑藝術化、標準4A化的“五化”標準,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33億元,將環保一步步做到極致。
“首先,在環保治理方面,我們對生產過程中的產塵點進行封閉收集,建設除塵設施,對道路進行全面硬化;物料由最初的露天堆放,到建設擋風抑塵墻,再到現在的物料全部進入全封閉料場,廠區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談起公司的環保舉措,德龍鋼鐵有限公司環保部部長霍增河如數家珍。
一項項設備的投入使用、技術創新,使排放標準達到比國家超低排放標準更嚴苛的“德龍標準”。
邢臺德龍鋼鐵有限公司內綠樹成蔭。長城網記者 郭碩 攝
目前,德龍鋼鐵成為了全國第一家在產鋼企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廠區內綠意盎然,抬頭可見一處處精心打造的景觀,燒結館、煉鐵館、煉鋼館、軋鋼館,甚至污水處理、廢熱廢氣發電等“展館”,火遍網絡的“金剛園”更是成為邢臺著名的“打卡地”。
2020年11月,德龍鋼鐵獲評生態環境部“重污染天氣環保績效A級企業”,是全國首批5家鋼鐵A級企業中唯一的民營企業。“成為A級企業,意味著在秋冬重污染應急預警期間,德龍鋼鐵可以不停產、不限產,我覺得這就是環保治理給企業帶來的最大效益。”霍增河驕傲地說。
嘗到了環保治理的“甜頭”,更深知環保治理的重要性。霍增河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們重點推行完善了‘環保示范崗’評選管理模式,激發全員參加環保治理的積極性,提升現場治理水平。接下來,我們還計劃年內持續投資實施8項環保治理項目,在達到超低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減排,做好邢臺環保的‘金名片’,為邢臺市的‘綠水青山’盡企業應盡的責任。”
由荒變綠 由綠變富
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美
第二站: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村
金秋時節,走進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村,青山掩映,花果飄香,一副風光旖旎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前南峪村地處太行山東麓,這里林木覆蓋率94.6%,被林業、生態專家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太行生態第一村”“中國綠色村莊”。
“這兩天盡管一直是陰雨天氣,但開著私家車,帶著老人孩子,來采摘蘋果、吃農家飯的人挺多。”前南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郭天林告訴記者,前南峪村民把剛從樹上采摘的新鮮蘋果擺到路邊,吸引了許多游客邊品嘗邊挑選購買。
“山坡和尚頭,土地隨水流;有雨就成災,無雨渴死牛。窮啊!”回憶過去光景,郭天林深有感觸,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前南峪到處是荒山禿嶺,植被稀少,自然環境極差,經濟十分落后。1963年,七天七夜的暴雨給前南峪村帶來了滅頂之災,山洪過處房屋幾乎一間不剩,340畝農田也被沖毀。
改革開放以來,前南峪村始終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道路,數十年如一日實施山場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美麗家園,建起以板栗為主,干鮮果樹達32.64萬株果品生產基地,林木覆蓋率94.6%。期間曾忍痛砍掉年純利潤860萬元的村辦污染企業,實施“二次創業”,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現代農業,果品深加工,并依托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優越的綠色生態環境培育壯大旅游產業。
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村航拍圖。長城網記者 郭碩 攝
紅色引領、綠色發展。近年來,前南峪著力打造“紅”“綠”結合的特色旅游風景區。一方面,充分發揚“抗大”精神的紅色傳承,同時根據村民對美好生活需求不斷增長和求知、求美、求樂的文化新愿景,建設功能完備的文化大院和圖書室、黨員活動室、青年之家、婦女之家,讓村民生活在鄉風文明、精神富足、和諧向上的環境氛圍中。65歲以上老人、黨齡在30年以上的老黨員每年都可以享受到村里的養老和保健補貼,每位村民按人頭年底亦可享受生活補助,考上大學的一次性獎勵6000元……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富民舉措,讓村民切身感受到黨的好政策和集體經濟發展的優越性,在于無聲處深深播下了新時代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種子。
產業興才能帶來百業興。在“紅綠融合”生態發展思路指引下,郭天林帶領全村干部群眾向青山、紅色資源要發展。先后請來150余位技術專家,換種品優價高的經濟林,在山腳溝谷發展西洋參、紅小豆等高效作物。“林材頭、干果腰、水果腳、米糧川、林果山”的生態模式日臻成熟。
2020年,前南峪全村社會總收入1.96億元,集體純收入2680萬元,人均純收入18600元。80%的家庭從事農家樂、旅游觀光、生態采摘等綠色產業。全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一年一個新臺階。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前南峪由“荒”變“綠”,由“綠”變“富”,由“富”變“美”,成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談及下一步的規劃,郭天林堅定地表示:“我們領導班子和村干部要繼續為民辦實事,壯大集體經濟,讓我們老百姓更富裕,腰包更鼓,錢越來越多,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荒山變綠坡
小核桃撐起脫貧致富大產業
第三站:臨城縣綠嶺核桃小鎮
臨城縣綠嶺核桃小鎮位于邢臺西北部,太行山區。2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干旱荒涼的貧瘠之地,亂石滿坡,雜草橫生。既不適宜耕種,也不適宜造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臨城縣涌動著開發荒山的熱潮。1999年,在郵電局上班的高勝福響應號召,與人合伙在狐子溝入股承包了3000多畝荒地,成立了綠嶺公司。
“天當被,地當炕,坐在地上吃干糧,這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勝福回憶,“在李保國老師的帶領下,開荒種樹,發展核桃產業,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在這期間,他們攻克了太行山淺山區荒山治理難題,“這里都是鵝卵石加黃泥土,什么都不長,我們挖走了五百多萬立方米的鵝卵石和黃泥土,用黃土進行回填,栽上了核桃樹。”
“薄皮核桃的特點是個大、皮薄、好吃、好看,用手一捏就開,吃起來非常方便。”高勝福介紹,綠嶺核桃種植基地是李保國生前試驗薄皮核桃技術的主要基地,李保國帶領鄉親們克服了苗木成活率低、“倒春寒”等困難。“李教授雖然走了,但是他留下的寶貴經驗我們沿用至今。”高勝福說。按照李保國教授的種植方式,種植新品種,他們在綠嶺開始了良種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核桃林逐漸遍布整個山崗,昔日荒坡披上了美麗綠裝。
臨城縣綠嶺核桃小鎮。長城網記者 郭碩 攝
2012年以來,綠嶺公司投資建成了核桃綜合深加工項目,開發出核桃乳、烤核桃、核桃奶片、核桃油、核桃肽、核桃膠囊等6大類30多個產品,每年加工核桃原果兩萬噸以上,銷售收入近10億元。在臨城縣的大力幫扶下,綠嶺公司逐步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科技帶動、就業創業的扶貧帶富“綠嶺模式”:通過“統一提供優質苗木,統一核桃樹管理技術,統一核桃樹種養模式,統一生產物料供給,統一核桃品牌,高于市場價回收核桃”的合作經營模式以及貧困戶入股分紅模式,直接帶動7000多農戶增收致富。目前,臨城縣發展核桃達20多萬畝,帶動臨城縣100多個村、1萬多戶農民通過核桃產業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
高勝福專種核桃二十多年,被稱為“核桃哥”。2021年2月,他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這是對“核桃哥”帶領群眾走出核桃扶貧路成功的肯定。他說:“現在看到農村的路通暢了,環境也變美了,心里感到高興。很多村都通上了天然氣,基礎條件都得到了大大改善。今后,我們將繼續帶領老百姓把核桃產業發展好,把核桃產業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做好,增加他們的收益,帶動更多的老百姓通過核桃產業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實現鄉村振興。”
“郝式造林法”
讓綠色斷帶變林海
第四站:邢臺市信都區南石門鎮姚平村(太行山淺山丘陵區)
金秋時節,走進邢臺市信都區的淺山丘陵區,撲面而來的是蓬勃的綠色,一棵棵樹苗在白色育林板的呵護下顯得格外醒目。但是12年前,由于氣候干旱、立地條件差,這里曾是一條南北長51公里、東西寬18公里的綠化斷帶,放眼望去滿眼荒蕪。
在基層從事林業工作幾十年的郝景香,2009年退休后,不顧家人反對,主動請戰,帶領造林隊伍走上信都區(原邢臺縣)造林難度最大的“硬骨頭”地帶。他發明的“郝式造林法”成功破解了淺山丘陵生態脆弱區綠化難題,它不僅解決了淺山丘陵區缺水少雨的不利因素,變雨季造林為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造林,大大延長了造林時間,還穩定提高了造林時效。
“太行山的淺山丘陵區立地條件差,多屬石灰巖地質,土少石多,山場貧瘠,干旱少雨,造林難度大,造林成活率低。為了攻克這個難題,我父親郝景香經過大量反復的實驗和無數次的失敗,終于摸索出了一套‘套塑料袋、埋玉米軸、蓋石板片、靠育林板’的淺山丘陵區容器苗造林技術,也就是人們說的‘郝式造林法’。”郝景香的兒子郝文朕驕傲地向記者介紹。2017年,他辭去市區穩定的工作,跟著父親專職種樹,現在已經可以獨立帶領隊伍。
一棵棵樹苗在白色育林板的呵護下顯得格外醒目。長城網記者 郭碩 攝
“郝氏造林法”的經典模式主要針對側柏、油松兩大樹種。為實現混交造林、減少病蟲害及其他不良因素的影響,同時考慮到當地的旅游發展及村民收入,郝景香和郝文朕沒有停下探索的步伐。2017年,郝景香團隊在信都區太子井鄉一帶嘗試用“郝氏造林法”種植酸棗10萬余株、黃連木0.5萬株。2018年,郝景香團隊在參考借鑒國內外同行的經驗做法后,創造性地提出“七彩太行”的設想,進一步采用了山桃、山杏、黃櫨等本地喬灌木樹種,當年在信都區太子井鄉一帶發展1萬多畝。混交造林不僅實現了綠化荒山的初衷,也為當地居民帶去了經濟收入,做到了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統一。
郝景香專業造林隊在郝景香和郝文朕的帶領下,先后實施了邢左路綠色通道工程、生態防護林國債造林工程、皇羊路綠色通道工程、退耕還林荒山匹配造林工程、中央財政補貼造林工程、邢臺市水生態修復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等重點工程。他們還營造了董家溝生態防護林亮點工程、邢汾高速水生態修復精品工程、邢和路荒山綠化工程、邢衡高速省級太行山綠化試點示范工程、德龍鋼鐵造林基地工程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正在顯現。八年來,采用郝式造林法造林13萬多畝,植樹1000多萬株,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5%以上。
水清岸綠
市民打卡又添新“網紅”
第五站:邢臺市七里河畔
清風拂過七里河,碧波蕩漾的水面上,不時有鳥兒掠過。不遠處,游玩的人三五成群。漫步河邊,不少市民感嘆,“這幾年,七里河的水越來越清澈,景色越來越漂亮。”家住邢臺市信都區陽光水岸小區的吳先生感嘆道,現在七里河到處很干凈,每天晚上出門溜達一圈,睡眠質量都提高了。
據了解,近年來,邢臺市開展了水系專項整治等活動,進一步加強河流管護,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河、健康河。邢臺市也多方協調,盡可能多引水、多蓄水,使七里河河道內形成持續水面,改善河道景觀,提升水生態環境,今年以來南水北調已向七里河累計補水5600余萬立方米,在改善沿線水生態的同時,極大滿足了沿線群眾的親水需求。同時加強河道保潔,清理河道水草,改善和保護河道水質。
邢臺市七里河航拍圖。長城網記者 郭碩 攝
自推行河長制以來,邢臺市城管局七里河建管中心結合河長制工作六大任務,以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有序推進河道生態治理,讓邢臺市民享受家門口的水域風光,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帶來了綠水青山,同樣能夠帶來金山銀山。邢臺市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抓好環境污染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修復保護,著力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著力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好轉,努力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策劃:楊日明
監制:冀偉 李子超
統籌/文字:齊彥紅
視頻:郭碩
出鏡:魏亞慧 劉俐驗 程俊英 任曉璐 劉波
編輯:齊彥紅 郭碩
海報:魏亞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