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李保國,中共黨員,1958年2月生,2016年4月去世,河北武邑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他始終奮戰在科技興農、脫貧攻堅和教書育人第一線,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8項,培育了16個山區開發治理先進典型,帶動10萬山區農民增收58.5億元。參與開發的聚集土壤、聚集徑流“兩聚”理論,使邢臺前南峪森林覆蓋率達到90.7%,植被覆蓋率達到94.6%。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脫貧攻堅模范”“改革先鋒”等稱號。
人物故事:
身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他心系群眾、扎實苦干,始終奮戰在科技興農、扶貧攻堅和教書育人第一線。在他幾千條名字的手機通訊錄里,最貧困地區的農民占了60%;他把第二個“家”搬到了邢臺縣、內丘縣、臨城縣、南和縣、易縣、平山縣等扶貧基地的田間地頭;把第三個“家”搬到從保定到各個扶貧基地行駛的火車+汽車+拖拉機+摩托車+自行車里。從邢臺縣前南峪到內丘縣崗底村,從臨城縣鳳凰嶺到平山縣葫蘆峪,道道山梁,條條溝坎,都留下著李保國堅實的足跡。
每年200多天出現在山區,35年堅持不懈的工作中,李保國示范推廣了36項標準化林業技術,舉辦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示范推廣總面積達到了1080萬畝,累計應用面積1826萬畝,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3億元,純增收28.5億元。
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1998年李保國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又被確診為疲勞性冠心病,但他帶著多種藥照樣常往山里跑。他去世前的4個多月,在家的時間總共不到10天。
人物語錄:
“搞科研就要像農民種地一樣,春播秋收,腳踏實地。扎不進泥土地,就長不成棟梁材。”
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他俯下身子為群眾脫貧覓出路,用科技把荒山禿嶺拋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每年進山“務農”超過200天,他生前吃著饃就白開水當餐飯,用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漸成現實。(編輯 郭紅 漫畫作者 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