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航向,河北省將大力傳承弘揚塞罕壩精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筑牢生態屏障 加快綠色發展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8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承德考察調研指導,首站就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深入綠意盎然的無邊林海,贊譽荒漠變綠洲的精神力量,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希望你們珍視榮譽、繼續奮斗,在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動綠色發展、增強碳匯能力等方面大膽探索,切實筑牢京津生態屏障。”
“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河北省廣大干部群眾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全省上下將大力傳承弘揚塞罕壩精神,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嚴格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全力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大力傳承弘揚塞罕壩精神,堅決筑牢京津生態安全屏障
“張承地區山水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承德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為張家口市立足首都‘兩區’定位,高質量推進生態建設提供了遵循。”收聽收看了總書記在承德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張家口市首都“兩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張作宇難掩激動之情。
空氣質量連續保持京津冀地區最好水平、林木綠化率達到50%、在全省率先實現地下水采補總體平衡、壩上地區地下水位實現“三連升”……緊盯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張家口努力厚植生態優勢,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依法治理污染,深入開展“藍天、碧水、增綠、凈土”四大行動,加快實施冬奧綠化、壩上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永定河流域治理等重點工程,構筑起首都綠色安全屏障。
“接下來,張家口將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著力構建綠色生態、綠色產業、綠色城鎮、綠色能源、綠色交通五大體系,源源不斷地為首都送清風、輸綠水。到2035年,全面建成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5%左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0%。”張作宇說。
“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為我們堅持治本攻堅、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指明了前進方向。”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蔣衛寧說,近年來,河北省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空氣質量實現全面改善。今年1至6月,全省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85,同比下降9.7%,為2013年以來歷年同期最好水平。下一步,河北省將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進重點城市退“后十”、農村散煤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等重點任務,持續攻堅發力,堅決超額完成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
今年8月18日,消息傳來。國務院關于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報告顯示,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淀區整體水質由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到2020年的Ⅳ類,淀心區平均水質達到Ⅲ類標準。今年1至6月,白洋淀8個國考點位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Ⅳ類。府河、孝義河、瀑河、白溝引河等4條主要入淀河流及上游流域50個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Ⅳ類,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
“‘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建設雄安新區更需要這種精神支撐。”安新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楊海澤表示,要牢記“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的囑托,弘揚塞罕壩精神,堅決扛起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屬地責任,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一體化治理,確保不讓一滴污水排入白洋淀。
堅持統籌流域治理,全省水環境已然變了模樣。來自省生態環境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地表水74個國考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66.2%,全部消除劣Ⅴ類。持續加強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密云水庫上游潮河、白河和引灤入津工程上游灤河出境水質均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水質,為保護京津水源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河北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京津生態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站在邯鄲峰峰礦區義井鎮西山上放眼望去,2000余畝生態園里,松樹、側柏等樹木長勢喜人,綠意蔥蘢,引得游客前來游玩。4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座滿目瘡痍的“石頭山”,將“石頭山”披上綠裝的是西山村村民汪潤才、汪成英父子。“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要像塞罕壩人那樣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我就會一直干下去,守護好家鄉的綠水青山。”汪成英說。
荒山披綠裝,平原起林帶。“十三五”時期全省森林覆蓋率從31%提高到35%以上;截至去年年底,全省修復綠化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跡地3705處、24.89萬畝。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正在燕趙大地徐徐展開。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十四五”時期,河北省將繼續堅持大氣、水、土壤同治,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戰,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生態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加快建設美麗河北。
自覺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
“總書記說要把綠色經濟發展好,把生態文明建設好,這既為林場接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又給了我們巨大的前行動力。我們能明顯感覺到,總書記深深關心著林業人的生活,關注著塞罕壩當前的保護和未來的發展。”8月27日,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還沉浸在見到總書記的激動與喜悅中。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開展近自然、人工異齡復層林經營,通過生態旅游、苗木生產等,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使4萬多名百姓受益,帶動2.2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積極開展碳匯交易,已備案474.9萬噸。
接力傳承,精準提升森林質量。陳智卿說,力爭到2030年,林場有林地面積達到12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6%,讓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全面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建設塞罕壩生態文明示范基地,推進塞罕壩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覺踐行“兩山”理念,河北省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加速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打贏脫貧攻堅戰結合起來,讓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發展成為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襯托出高質量發展成色。
去年9月,河鋼唐鋼從內陸搬遷到沿海,落戶樂亭經濟開發區,運用130多項國內外先進環保生產技術、工藝裝置,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去年10月,河鋼石鋼從石家莊市主城區搬遷至井陘礦區工業園區,由過去使用焦炭、礦石的長流程工藝,改為用廢鋼和電力能源直接煉鋼的短流程,每年節能30萬噸燃煤、減排200萬噸二氧化碳……近年來,河鋼集團秉持人、鋼鐵、環境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引領鋼鐵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河鋼將按照“2022年實現碳達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規劃目標,全力打造全球氫能還原與利用技術研發中心,引領世界低碳冶金革命。計劃2030年前在二氧化碳的低成本捕集、高值化利用、大規模封存等技術方面取得關鍵性突破,并建成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示范應用,以更堅定的信心、更務實的舉措構建適應生態文明要求的鋼鐵企業綠色發展路徑。
“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新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各個環節。”井陘縣委書記劉麗香說,近年來,井陘縣告別污染之痛,走上綠色發展新路,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井陘縣將堅持源頭防污與鐵腕治污雙管齊下,實施好冶河綜合整治工程,深入開展太行山綠化工程,打造全生命周期綠色礦山的標桿典型,使全縣域重現山水相融、人水相親的宜人景觀,加快建設“休養勝地、經濟強縣、魅力井陘”。
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轉化為強大工作動力,新征程上,河北省將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河北貢獻。(河北日報記者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