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記者 趙嬌瑩 馬寧 宋宇星 郭晶璇
進到塞罕壩,處處都是樹。
或挺立于道路兩旁,或孤獨駐扎在大片草原,或千萬棵匯聚成林、成海,目之所及,都是樹,落葉松、云杉、白樺……這里坐擁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統計數據顯示,這里目前有4.8億棵樹,如果按照一米的間距排列下來,能夠繞地球赤道12圈。
這里是中國塞罕壩。
上個世紀60年代,這里還是一片荒原,勁風一吹便是處處黃沙。那群平均年齡24歲的創業者們,在“風雪來查鋪,鳥獸繞我眠”的惡劣環境中,喊出了“滿地栽上樹,看你變不變”的鋼鐵誓言。
他們做到了。今天,當我們登上高高的塞罕塔眺望,天光云影下,林海波濤綿延至天際。這片壩上高原,因為漫山遍野的樹而不再孤寂。
不再孤寂的,還有那棵成為塞罕壩人工森林發端的松樹,“一棵松”。獨自在荒原上堅守上百個春秋之后,它在蒼茫的原野之上,引領了那些激蕩的生命,帶給了后來者“有一棵松就可能有一片林”的希望和信念。
這些欣喜的后來者,也一代接著一代地嘗試。我們看見了,那一叢叢、一簇簇,高四五十公分,樹冠毛茸茸的,還不成型的苗木,將根深深地深深地扎下去,扎在溝里、坎上、陽坡、陰坡,走過塞罕壩的春、夏、秋、冬,終成百萬畝林海,與那棵松相依相伴。
勁風再起時,那棵松再不必與黃沙孤軍抗衡。畢竟,它的朋友們早已鑄成了一道綠色屏障,風過之時的沙沙作響,大抵是它們相互間溫柔的問候。
習慣了滿眼的綠,我沒想到,塞罕壩竟還有這樣遮天蔽日的黑色叢林。
是一片茂盛的云杉林,判斷這點,是因為林子頂端仍是象征著生機的綠,看得出來,在這擁擠地塊生長的每棵樹,都在努力向上生長汲取陽光。枝杈交錯,遮蔽天日,行走其中幾乎見不到陽光,腳下或是松軟的腐殖質,或是如是雨后春筍般長出的蘑菇和地衣苔蘚,唯獨少有與樹相生的花草。
做森林調查設計的工作人員并不意外我們的驚訝,那是因為剛上班時的他和我們一樣有著“小落差”,甚至在這里工作會覺得害怕。
他告訴我們,這些林子是按每畝333棵造出來的,相當于每棵樹只有2平米的生長空間。當小樹苗一天天長大,它們一個賽一個地爭奪陽光和水分,越長越高,越長越密,下面的枝杈見不到陽光會慢慢枯死,一層遮一層,逐漸形成這樣的“黑暗叢林”。
于是,就需要人為進行撫育間伐。森林調查設計人員通過判斷,在樹木上通過標記留下“留”或“除”的信號。隨后,留下的樹成為和諧的鄰居,去除了枯死的枝杈,陽光會公平地灑在留下的每棵樹上,花草也會隨之冒頭。不多時,又是一片如精致花園般的林子。
育苗、栽樹、撫育……塞罕壩人見空植綠,幾十年不曾停下奮斗的腳步,如今,根據中國林科院權威數據,這里林地面積已達115萬畝,林木蓄積量1036.8萬立方米。每年可釋放氧氣59.84萬噸,碳匯86.03萬噸二氧化碳,年調節水量2.84億立方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塞罕壩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以生態、民宿等為特色的旅游休閑為主,以苗木、花卉、土特產品加工等為輔的綠色產業格局,最直觀的社會效益就是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繁榮。截至2020年底,塞罕壩機械林場年物質產品與生態服務價值155.95億元。近一個甲子以來,塞罕壩人沒有停下奮斗的腳步,一直在尋找、嘗試新樹種,加快在這土地瘠薄的壩上高原,營造出復層異齡混交林的速度,以盡量減少森林火災、病蟲害等問題的發生,讓這片綠色發揮出更大的生態效益。
塞罕壩的每一棵樹,都見證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