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豐碑將永遠記錄下這個光耀千秋的光榮時刻——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時,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減貧進程。
千年夙愿,百年逐夢,八年決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河北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五級書記一起抓,深化產業、就業、科技扶貧和易地扶貧搬遷,設立社會救助基金,完善防貧長效機制,全省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連續3年在國家考核中實現“兩個好”。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彰顯思想偉力。河北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是我國創造人類減貧奇跡在燕趙大地的生動實踐。
擺脫貧困,補齊全面小康“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其中消除絕對貧困是最重要指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全面小康”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不能讓任何一個領域滯后,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不能讓任何一個區域落下。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頂風踏雪來到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動員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阜平,是見證中國共產黨百年初心的地方。
1937年,以阜平等地為中心,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了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黨領導這里的人們,既與敵人作斗爭,也與貧窮抗爭。“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一代代共產黨人始終牢記在心頭。
越是偉大的事業,往往越是充滿艱難險阻。
地處太行深山區的阜平,“九山半水半分田”,直到2012年仍有近一半人深陷貧困。而河北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有45個國定貧困縣、17個省定貧困縣、7746個貧困村,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張承壩上地區和太行山、燕山深山區,脫貧攻堅難度大、任務重。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如果說發達地區、中高收入群體屬于“長板”的話,那么,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無疑屬于“短板”,他們達不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無法實現。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
在激蕩人心的脫貧攻堅斗爭中,河北省廣大黨員干部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在上任伊始就到阜平縣調研,親切看望干部群眾。他帶頭遍訪62個貧困縣,貼近指導推進脫貧防貧各項工作。在田間地頭、貧困戶炕頭,在扶貧工廠、產業園區,王東峰與貧困群眾拉家常、話增收,同黨員干部謀點子、找路子。
面對2016年、2017年河北省在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位次落后的壓力,王東峰和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擔任省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雙組長”,分別包聯最困難的市縣,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以非凡的決心、非常的舉措,堅決打贏了脫貧攻堅翻身仗。2018年至2020年,河北連續三年在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效綜合評價中均獲得“好”的等次。
回望近年來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時光畫出兩條走勢相反的曲線:
一條向上的曲線:省委、省政府全方位加強政策扶持,推動人力物力財力向貧困地區傾斜,2018年、2019年、2020年省級財政投入分別增長314%、33.9%、26.5%。
一條向下的曲線:每年剩余的貧困人口越來越少,2020年全省現行標準下232.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上首次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從壩上草原到冀南平原,從太行深處到渤海之濱,脫貧攻堅陽光照耀到的每個角落,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河北同全國一道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抵御風險挑戰、聚力攻堅克難的根本保證,鍛造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映照著“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價值堅守。
精準施策,用發展的辦法拔窮根
回首脫貧攻堅路,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開發式扶貧方針是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鮮明特征。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做好這項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準’這盤棋,做到扶貧對象精準、扶貧產業精準、扶貧方式精準、扶貧成效精準。”2017年1月24日,在張北縣德勝村,習近平總書記與干部群眾算脫貧賬時深情叮囑。
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知之深、愛之切,黨的十八大以來8次視察河北,對脫貧攻堅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河北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精準扶貧方略,小土豆在德勝村發揮了神奇力量,成為當地群眾信賴的脫貧支柱。
當年,在村民徐海成家里,習近平總書記給他一筆一筆算著收支賬:“種植馬鈴薯原種3畝,畝產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種了15畝,每斤是5毛錢。”
這顯著的差價,指向增收的門路。“你們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么把它市場化、規模化發展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深刻烙印在德勝村人心中。
2020年,已經脫貧的徐海成承包了8個微型薯大棚,種植了20畝馬鈴薯原種,收入近20萬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奮斗,也改寫了德勝村的歷史。2020年6月底,德勝村最后1戶貧困戶達到了脫貧標準。“壩上窮村”,成為昨天。
對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河北省深入分析貧困地區具體情況,堅持分門別類、精準到戶,找準“窮根”、開對“方子”,引導干部群眾從實際出發,精準選擇扶貧方式、扶貧產業,精準配置扶貧資源,從源頭治貧。
產業扶貧全覆蓋,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河北省建立省級特色產業精準扶貧工作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制定省縣“1+62”產業扶貧規劃,出臺提升產業扶貧質量水平三年行動等46個政策指導文件。指導每個貧困縣確定1至3個特色帶貧優勢產業,62個貧困縣重點培育農業特色扶貧產業140個,7746個貧困村培育優勢品種11786個,形成“一縣一特、一村一品”,讓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就業扶貧穩收入,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河北省加強京津勞務協作,加大培訓力度,規范設置管理公益崗位和扶貧車間,多渠道幫助受疫情影響的群眾就業,確保人人有活干。2020年全省貧困勞動力務工90.37萬人,相當于2019年務工人數的130.1%。魏縣發展“扶貧微工廠”上百家,創建了村建、企用、鄉管、縣補的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列入“全國脫貧攻堅100計”第一計。
搬出大山天地寬,穩得住、能就業、逐步能致富。
河北省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截至2019年11月,涉及7市35縣(區)的30.2萬名搬遷群眾全部實現搬遷安置。充分依托原有75個、配套新建成的632個產業園區(項目),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落實產業幫扶舉措,有勞動能力的搬遷貧困戶全部實現至少一人穩定就業。
與此同時,河北省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大力實施科技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消費扶貧,改善發展條件,增強發展能力,讓發展成為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創造幸福生活最穩定的途徑。
河北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有力推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提升了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有力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有力鍛煉了黨員干部隊伍。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證明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一定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學路徑和持久動力。
黃土變金,依靠人民創造減貧奇跡
阜平縣吳王口鄉三岔村的櫥窗里,醒目張貼著脫貧志氣榜。每次路過這里,村民李樹國都忍不住多看幾眼,因為榜上有他的名字。這幾年,李樹國種植香菇實現了脫貧致富。入選了志氣榜,他非常自豪,干勁兒更足了。
如今,在駱駝灣村口,鄉親們立起“我們過上了好日子”8個大字;在顧家臺村口,“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標語閃閃發光。依靠苦干實干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已經在阜平干部群眾心中扎下了根。
阜平鄉村的變化,折射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飛躍。人民的力量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有著改天換地的偉力;黨心與民心凝聚,就能徹底改變國家和民族的面貌。
河北省注重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動能,實行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既富口袋也富腦袋,引導貧困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擺脫貧困、改變命運。
小路大路,雙手修出“幸福路”。
太行山深處,崇山峻嶺間,一條山路如玉帶般蜿蜒向上,通向山坡上的塊塊梯田。涉縣后池村黨員干部帶頭干,百余留守老人扛锨拎镢,自帶干糧,用雙手在石山里鑿出一條致富的“愚公路”。
2018年,途經涉縣等19個縣(市、區)的太行山高速全線通車。10萬余名建設者歷經800多個晝夜攻堅歷險,修通了這條扶貧路、旅游路、百年工程路。太行通衢,一日千里,昔日沉寂的太行山處處煥發出活力。
上夜校學技能,“生活改變了我,我也改變了生活”。
夜幕降臨,館陶縣壽山寺鄉的扶貧夜校又開講了。臺上,縣里請來的致富能人在傳經送寶;臺下,鄉親們聽得目不轉睛。全縣已有700余人通過培訓發展起蛋雞、黃瓜、黑小麥等種養產業,戶均增收1.5萬余元。
近年來,河北省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創辦“農民夜校”“講習所”7000余家,因人而異、量身定制、按需供給,實現每個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增收致富技能。同時,強化信息服務,定期收集致富項目、勞務輸出、就業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及時發布給貧困群眾。
好日子是拼出來的、干出來的!
走進鄉村看小康,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閃爍著奮斗光芒——
易地扶貧搬遷后,大名縣群眾馮學成不僅實現了穩定就業,還主動學習了修門修鎖的手藝,被選為全國“十三五”勵志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行唐縣昊騰殘疾人雙創園,殘疾女孩付學凈學會了電腦技術,平生第一次拿到了工資,還受助接受了足部矯正手術,精神和身體上都站了起來……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脫貧群眾說:“現在國家政策好了,只要我們不等待、不觀望,發揚‘讓我來’的精神,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生活改變了我,我也改變了生活。”
回首河北脫貧攻堅路,我們見過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美的夢、最滿的勁,結晶成無數人命運的改變、夢想的實現、幸福的成就!
人民至上是最鮮明的底色。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未來,由每一個中國人共同書寫,那是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