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促進人力資源充分利用
——省委黨校牟永福教授就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原則答記者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延退改革涉及每一個勞動者的切身利益,社會各界都很關心。8月16日,記者采訪了河北省社保領域專家、省委黨校牟永福教授,圍繞此次延退改革的相關內容進行解讀。
記者: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社會關注度很高的一項重大改革,對于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革,大家都很關心。作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學術領域的知名專家,請您談談對這次延退改革的看法。
牟永福: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是男職工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自上世紀50年代后一直未作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已發生重大變化,退休年齡總體偏低的問題十分突出。一是與人均預期壽命嚴重不匹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壽命已超過80歲,有必要根據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退休年齡進行適當調整。二是不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18.7%,預計“十四五”時期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三是不適應勞動力結構變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起開始出現下降,年均減少300萬人以上,并且減幅在擴大,預計“十四五”期間還將減少3500萬人,部分地區和行業招工難的結構性問題越來越突出。四是不利于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新增勞動力中50.9%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7年,勞動者開始工作的年齡相應不斷推后。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平均工作年限就會縮短,導致人力資本利用率降低。從以上幾方面看,亟需調整完善法定退休年齡政策。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將會怎么改革,目前有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法?
牟永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綜合考慮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促進人力資源充分利用。”
小步調整。即改革不會“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漸進式的方式,每年延遲幾個月或每幾個月延遲1個月,用較小的幅度逐步實施到位。改革前期,臨近退休的人,只會延遲1個月或幾個月,不會出現一下子晚退休幾年的情況,對個人工作、生活的影響不會太大。對于年輕一些的勞動者,延遲的月數會逐步遞增,但距離退休的時間較長,是10年、20年后的事情,那時候的社會環境、生活水平和人們的健康狀況、心理狀況等都會發生很多變化,個人會有比較多的時間來調整和適應。
彈性實施。即改革不搞“一刀切”,不是規定每個人必須達到延遲后的法定退休年齡才能退休,而是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增加個人自主選擇提前退休的空間。這也是改革的重要特點。客觀地講,不論是從不同職業群體、不同崗位的就業穩定性和工作強度看,還是從個人身體狀況、家庭需求和價值追求看,都存在較大差異,由此產生的訴求各不相同,有的希望多工作,有的希望早退休。延遲退休改革,應充分考慮這種多元化需求。在統一實施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以及歷史沿革等情況,增加彈性因素,允許個人根據自身情況和條件,選擇提前退休的具體時間,充分體現改革的靈活性和包容性。
分類推進。即改革不是“齊步走”,而是與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相銜接。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是男職工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政策有所不同。實施延遲退休改革將區分不同群體,采取適當的節奏,穩步推進,逐步到位。對于現有不同職業、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異,改革后也會保持政策延續性,確保政策調整前后有序銜接,平穩過渡。
統籌兼顧。即改革不是“單兵突進”。退休年齡問題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因此,延遲退休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與之相關的配套和保障政策措施非常多,需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一方面,過去的一些與退休相關的政策要進行相應調整,另一方面,延遲退休改革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及時跟進。比如,如何通過更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就業幫扶等措施促進大齡勞動者就業創業;如何更大力度地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幫助其再就業;如何進一步加大對大齡失業人員的保障力度,以及開發適合大齡勞動者的崗位,還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工作等。只有統籌兼顧,配套措施到位,才能確保延遲退休改革平穩落地、順利實施。 (河北日報記者 解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