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從今日起,河北工人報推出10集系列微紀錄片《尋訪黨史上的“冀工印跡”》。記者將沿著百年黨史的歷史脈絡,同讀者、網友一起去尋訪河北這塊熱土上我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歷史、工業發展的脈絡和優秀工人的故事。敬請關注!
策劃人語
追尋歷史洪流中的激蕩浪花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
當你翻閱黨史,再掩卷凝神,百年歲月如洪流般在眼前呼嘯而過。一幕幕云煙過眼,那都是在中華大地上演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大劇。
所有的故事,都源于一粒“種子”的播撒。
馬克思主義思想最初的流傳就是“種子”的播撒過程;而工人運動的勃興就如同幼苗艱難而堅定地鉆出地面;人民軍隊的建立和輾轉戰斗直至席卷全國,那正是一棵小樹迎著風雨和陽光勇敢地舒展她弱小但有力的枝條……直至如今,樹木參天。我們可以安心地在大樹之下避開風雨、仰望星空——我們剛剛實現的“神話”是:我們的三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進入我們自己的空間站,并與習近平總書記實現了天地通話。
重溫這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和犧牲、智慧和經驗,甚至挫折和教訓,都能讓今天的我們受益匪淺。那些奮斗的激情,犧牲的血雨,那些偉大的先輩,那些不變的初心……就像頭頂的星辰一樣吸引著我們的目光,他們的故事也一直為我們津津樂道。
站在洶涌澎湃的歷史洪流邊上,我們有了一個這樣的設想:我們想要一路上溯,伴著這洪流的奔涌,去從中尋找與我們有關的那條河水、那朵朵浪花——尋找在河北這塊熱土上,工運的歷史、工業發展的脈絡、優秀工人的故事。
因為我們知道,黨史與工運史本來就相互交融。而工運史上很多同樣燦若晨星的人物和故事,卻隨著這歷史洪流奔騰而下,蹤跡難尋。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就是工人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行進過程中,始終有著工人的身影。在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承諾”里,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強大中國,始終是黨不改的初心。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抗日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根據地依然要召開英模大會。黨的領袖會親自把研制“八一”步槍的軍工戰士命名為“勞動英雄”。我們也會看到,中國共產黨即使從自己造手榴彈造炸藥起步也要艱難地開始自己獨立的軍事工業。新中國成立之后,外交戰場的縱橫捭闔,朝鮮戰場的拼搏犧牲……無論代價幾何,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也一定要為這個曾經承受百年屈辱的國家建立起自己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中蘇友好期間的那些援建項目,雖然在隨后的歷史中命運各異,但它們在改變了中國工業布局的同時,至今也在深刻影響著所在城市的方方面面。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市場經濟的大潮攪動風云。燕趙大地上的企業和企業家,有破冰的智慧和勇氣,有艱難的探索和突圍,也有成功的喜悅,也有人世的浮沉……
與百年黨史相互交融的新中國的工業化歷程,同樣是一部偉大而又動人的歷史。
沒有人比中國共產黨更懂得工業化對于中國這個傳統農業國的價值。
有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才可以說真正有了“站起來”并且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物質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去看,我們才能明白,當年的“三線建設”、當年建在太行山深處的工廠,工廠里默默奉獻的那一代工人的使命和價值——那是戰爭環境下,中國工業體系的最后底牌。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何以在中國的產業升級之時,黨和國家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工業能力,強國之脊,國運所系。
面對新中國的工運和工業化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我們的筆觸所抵達的地方都只能是歷史的切片,我們所努力呈現的,也不過是煌煌史冊中的吉光片羽。僅以管窺之得來談中國工業化,心中也難免惶恐。盡管如此,仍不揣淺陋,順著百年歷史的脈絡,盡力去思考,去記載,去書寫,去尋訪那些早期工業的遺跡,去拜訪那些依然還健在的老人……
雖然歷史無可完美呈現,但我們知道,作為一家定位“三工”的媒體,這些正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事。
向所有為中國的強大和崛起而默默奉獻的勞動者致敬!
總策劃/總監制:武維
策劃/監制:李芳 李建輝 王志宏 胡小龍
視頻撰稿:趙偉龍
拍攝:鄭榮璽
后期制作:董潔
編輯:王書軍 陳家明
配音:劉江峰
鳴謝: 中共唐山市委黨史研究室
李大釗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