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永志】
趙博生(1897-1933),黃驊市慈莊村人,1917年畢業于保定軍校,后曾在西北軍中擔任過旅參謀長、旅長、26路軍參謀長等職。1931年12月16日,他和董振堂等率1.7萬余名愛國官兵在江西寧都起義參加紅軍。
參加革命后,趙博生曾任紅五軍團第14、第13軍軍長,軍團參謀長、副總指揮等職,他率部參加過多次戰斗并榮獲“紅旗勛章”。1933年1月8日,趙博生在前線作戰時不幸犧牲,年僅36歲。
滄州黃驊人趙博生是人民軍隊的早期將領,作為寧都起義和紅五軍團的主要領導者,他在1933年作戰時犧牲,長眠于南國大地。他的一生矢志革命、尋求光明,激勵和教育著后之來者們繼續奮斗前進。
趙博生烈士的故居坐落在黃驊市慈莊村,故居內陳列著烈士的部分遺物和生平事跡展覽,一幅趙博生烈士戎裝照被放置在堂屋北墻的正中央,透過照片上烈士堅毅的眼神,一段烽火硝煙的革命歷史徐徐展開。
【投身軍旅】
尋求光明,他在西北軍期間秘密入黨
趙博生1897年生于鹽山縣慈莊(今滄州黃驊市慈莊)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在那個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立志要改造社會實現國家富強。
因家庭條件所限,趙博生只讀過私塾,但他靠著刻苦學習考入了保定軍校第六期。1917年,20歲的趙博生從學校畢業。不久后,他進入了皖系軍閥的部隊。
7年時間,他在皖系、直系和奉系軍閥三方的部隊都待過,但是,軍閥之間爭奪地盤的戰爭讓他非常厭惡。他聽說馮玉祥率領的西北軍富有朝氣紀律嚴明,就不顧一切轉投到了馮玉祥的麾下。
在西北軍中,趙博生擔任過旅參謀長、旅長、軍參謀長等職。在此期間,共產黨人劉伯堅受邀來到西北軍擔任總政治部副部長,在他的推動下,馮玉祥投向了革命,并配合南方的革命黨人進行北伐。劉伯堅團結西北軍中的高級將領,他的革命理論和先進觀念讓趙博生耳目一新。
中原大戰失敗后,馮玉祥被迫下野,他的部隊被改編為了國民黨第26路軍,由老將孫連仲擔任總指揮,趙博生受邀擔任了26路軍的參謀長。
1931年,蔣介石為排除異己,故意將26路軍調到江西和紅軍作戰。趙博生不愿打內戰,內心非常痛苦。在苦悶徘徊之際,趙博生找到了26路軍中的中共特別支部,堅決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說:“我要求加入共產黨,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1931年10月,經中共中央批準,趙博生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參加紅軍】
組織起義,他率1.7萬名官兵加入紅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西北軍的將士們請纓殺敵,但是國民政府繼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讓他們繼續留在南方和紅軍作戰。紅軍靈活機動的戰術讓西北軍連戰連敗,南方炎熱的天氣更是讓人苦不堪言。
眼看這仗怎么也打不贏,總指揮孫連仲干脆借口治牙病離開了部隊,這成了寧都起義的外部條件。
仗繼續打下去,部隊只能被消耗殆盡。怎么辦?趙博生找到了73旅旅長董振堂和74旅旅長季振同。他們倆本來就對共產黨人很有好感,來到江西后又佩服紅軍的堅毅果敢。三人商議后一致決定,帶領部隊起義參加紅軍。
1931年12月14日,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26路軍的1.7萬多名愛國官兵在寧都城宣布起義參加紅軍,史稱寧都起義。部隊在遣散了反動軍官后帶著八部電臺、2萬多件武器向蘇區進發。起義部隊到達蘇區后受到了熱烈歡迎。
在熱烈的歡呼聲中,戰士們撕下了青天白日帽徽,改換上了紅軍的衣服。此次起義極大地充實了革命力量,為紅軍隊伍提供了大量軍事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作為起義的主要領導者,趙博生功莫大焉!
善于運籌,因戰功卓著獲“紅旗勛章”
起義勝利后,部隊被改編為紅五軍團,趙博生先后擔任過紅五軍團第14、第13軍軍長,軍團參謀長、副總指揮等職。
而在加入紅軍后,趙博生也迅速投身到了緊張激烈的革命斗爭之中。
贛州戰役,紅五軍團奮戰江西,解紅二軍團之圍。漳州戰役,打垮敵人一個師,鞏固了閩西蘇區。南雄水口戰役,粵軍主力遭遇沉重打擊,戰后敵人不敢主動進犯中央蘇區。這幾次大戰、惡戰的背后都離不開趙博生的前線指揮和運籌帷幄。
作為正規軍校出身的將領,趙博生還善于總結和學習紅軍戰法。因為戰功卓著,趙博生榮獲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發的“紅旗勛章”。
【壯烈犧牲】
前沿指揮,他率部奮戰到了最后一刻
1933年年初,國民黨軍糾集4個師的兵力兵分兩路向江西資溪、金城、南城一帶的蘇區進犯。趙博生奉命率領紅五軍團的三個團據守長源廟一帶的山脈,配合主力在黃獅渡一帶消滅敵人。
戰斗打響后,趙博生所部面對的是悍將周至柔帶領的一個師,他沉著指揮,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數天激戰下來,陣地巋然不動,趙博生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
但是連日激戰也極大地消耗了紅軍的彈藥。1933年1月8日,彈藥所剩不多的紅軍和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戰斗中,趙博生在距敵人百余米的地方沉著指揮,他不幸右額中彈犧牲,年僅36歲。
此戰斃敵千余,敵旅長周士達以下千余人被俘虜,紅軍取得一場大勝。可惜的是,沖鋒在前的趙博生在南國大地永遠地閉上了自己的雙眼。
【后世紀念】
緬懷烈士,江西河北兩省有紀念地標
趙博生犧牲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將寧都縣改名為“博生縣”以示紀念。大家在瑞金的葉坪廣場建立了四方形的由青磚壘砌的“博生堡”。朱德總司令親自題寫了“博生堡”三個字嵌在堡首。這座建筑在新中國建立后被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中國建立后,一些和趙博生并肩戰斗的老革命曾來到英雄的家鄉慈莊村探訪。20世紀70年代,肖華上將在這里見到了趙博生的親弟弟趙恩紅。在被問及有什么生活需要時,節儉樸素的趙恩紅說,自己很滿足現在的生活,就是希望能給添置一臺拖拉機,方便大隊的農業生產。
老人大公無私,淡泊名利,在他身上繼承了烈士的革命精神。
2014年,在原來趙博生故居的基礎上,黃驊市政府對烈士故居進行了原貌翻建。故居內豐富詳實的文字、實物資料展現了烈士矢志革命、尋求光明的一生。
2012年,為紀念建軍85周年,中國郵政集團發行了《人民軍隊早期將領(三)》紀念郵票一套五枚,這其中的主題人物就包括了趙博生烈士。2012年8月1日,郵票首發式在河北省黃驊市人民公園舉行,大家在雨中肅立,共同向這位河北籍的革命烈士致敬。
趙恩恒老人。
【精神傳承】
淡泊名利,趙恩恒義務保護烈士故居
73歲的趙恩恒老人是趙博生烈士的族弟,老人1977年從部隊轉業,他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而是回鄉擔任了村支書,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從1977年回鄉開始,他就開始義務保護烈士故居,2014年,烈士紀念館建成后,他又義務擔任了烈士故居的講解員和管理員。
提起趙博生烈士,古稀之年的趙恩恒老人依然心潮澎湃。他說:“大哥是我的榜樣,他永遠是我心中的一面鏡子。他堅決革命不怕流血犧牲,每次看到革命題材的影視劇我都會感到熱淚盈眶,有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犧牲和奉獻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國。”
幾十年風雨歷程,老人沒有拿過一分錢工資。他說,他的想法就是讓烈士的精神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近年來,慈莊村也以“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為契機,投資了360多萬元,對村內的基礎設施、村莊環境進行完善提升,新建了道路、排水、綠化等硬件設施。2018年時,村子還在故居周邊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文化墻,展現寧都起義和紅五軍團的具體革命事跡。
每年清明節、農歷十月一的時候,趙家的后人們都會回到慈莊,為趙博生烈士敬獻鮮花,每一年村子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讓大家大為驚訝。今天的慈莊村道路整潔,民居寬敞明亮,英雄的故里在今天早已舊貌換新顏。
文/河北青年報記者郭會哲
供圖/黃驊市委宣傳部
河青新聞網編輯張永忠|頻道主編耿碩|頻道監制李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