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趙志疆
5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
隨著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老”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年齡狀況,更是一種社會形態。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時間又過去了1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已經上升到18.70%。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同時,絕對數量也在快速增長——過去10年間,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數量,已經從1.77億躍升為2.64億。
面對老齡化步伐,保障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日益成為擺在整個社會面前的嚴峻課題。確保老有所依,首先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堅實保障,從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讓老年人感受到關懷和照顧。由此,首先需要完善養老體系,加快公辦養老機構的建設步伐,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社會養老事業。在專業養老機構仍存較大缺口的現實背景中,建立健全社區養老體系的重要性毋庸贅言。
值得一提的是,失能老人應成為老有所依的重點關注人群。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對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呈現龐大而剛性的需求。相比起普通老人,失能老人在生活中遭受的困難更多,他們也往往需要更加專業而個性化的醫療護理服務。滿足他們的需求,不僅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社區服務,而且需要從制度層面完善社會保障,加大養老護理人才的培訓力度。
眾所周知,養老不只是有飯吃、有地方住這么簡單,關鍵是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使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樂。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公共生活,公共服務也因“互聯網+”而更加豐富多彩。當年輕人懷揣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天下的時候,對于那些不會使用移動互聯網的老人來說,科技的發展不僅沒有讓他們享受到更多便利,甚至使他們感受到更多茫然與無助。消除技術壁壘給老年人帶來的傷害,不僅需要通過老年大學或社區中心等機構,幫助老年人熟悉并接受移動互聯網,更為重要的是,公共服務應保留一些傳統的方式和方法,等一等那些亦步亦趨緊跟網絡時代的老年人。
對于身體狀況良好、心有余力的老年人來說,退而不休是一種普遍的生活狀態。由此帶來的問題是,能否為他們老有所為搭建平臺、提供便利?對于某些職業來說,年齡大不僅不是劣勢,而且往往意味著優勢。任由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專家、老學者因“退”而“休”,無疑是一種巨大的人才資源浪費。無論是從幫助老年人實現自我價值,還是從傳承知識經驗、創造社會財富的角度來看,老年人才都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源。依托于更加積極的態度和貼心的服務,有助于吸引老年人實現老有所為,主動“發揮余熱”。
面對人口老齡化趨勢,讓有需求的老人老有所依,讓有閑暇的老人老有所樂,讓有理想的老人老有所為。如此,有助于構建起立體的養老體系,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安度晚年的同時,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