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郝東偉攝制
頂層設計 完善設施 發展產業
——河北1073個“空心村”完成整治的調查
圖為沽源縣黃蓋淖鎮集中安置區整齊的房屋和街道。沽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大量農村人口到城市發展,不少村莊出現“空心化”現象。鄉村少了人氣,閑置了不少資源,既不利于農村長遠發展,也與鄉村振興目標相悖。
為精準解決“空心村”問題,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河北省把“空心村”治理與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統籌編制規劃,健全配套設施,完善公共服務,不僅讓鄉村美起來,還讓鄉親們富起來。截至2020年底,全省1073個農宅空置率50%以上的“空心村”全部完成治理。
昔日“空心村”,舊貌換新顏。日前,記者走進張家口、保定、邯鄲等地,實地探訪“空心村”治理背后的故事。
加強頂層設計,分類施策治理“空心村”
仲春時節,晴空萬里。驅車行駛在沽源縣,藍天白云下,一條條平坦道路通向四方,一幢幢嶄新樓房錯落有致。
在沽源縣九連城鎮半拉山安置區,向陽村村民李繼勇一家告別低矮老舊的平房,喜遷新居。走進李繼勇新家,新窗簾、新沙發、新茶幾,新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
“坐在寬敞明亮的新房里,常常覺得是在做夢。”李繼勇告訴記者,雖說故土難離,可又不得不離開住了大半輩子的向陽村。地廣人稀的向陽村,水缺地貧,靠天吃飯,交通不便,這些年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村莊“空心化”嚴重——“說村不是村,有院沒有人。說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
和向陽村一樣,沽源縣農宅空置率50%以上的“空心村”涉及46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
如何破解村莊“空心化”難題?
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沽源縣通過實施“空心村”治理工程,按照“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目標,采取易地新建、聯村并建模式,對基礎設施嚴重落后、生態脆弱、“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村莊進行綜合治理,謀劃確定易地新建和聯村并建安置區。
從2019年開始,在涉及的46個行政村中,有18個行政村的村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方式進行集中安置,28個行政村的村民通過易地新建和聯村并建方式得到妥善安置,先后有7600余戶近18000人搬遷至集中安置區。
沽源縣整治“空心村”的探索,是河北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進行“空心村”綜合治理,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個縮影。
頂層設計引方向,基層實踐結碩果。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空心村”治理,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度貧困地區、生態脆弱地區、人口流出嚴重地區為重點,統籌推進生產、生活、生態建設,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動全省1073個農宅空置率50%以上的“空心村”全部完成整治。
牢牢把握“空心村”治理總體目標,河北省先后出臺了《河北省“空心村”治理工作總體方案》《關于切實加強“空心村”治理的實施意見》,破解制約因素,加強政策保障,為“空心村”治理提供政策遵循。
按照村莊區位條件和空置程度,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河北省確定了易地新建、聯村并建和整治提升“空心村”治理三種方式。把安置項目建設作為搬遷安置的先行條件,堅持項目引領,對實施易地新建、聯村并建和通過原址重新規劃建設進行整治提升的“空心村”,引導搬遷群眾在縣城、中心鎮和農村新社區進行集中安置。努力克服疫情和壩上地區施工期短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細化優化施工方案,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全力保障工程進度。截至目前,全省174個農宅空置率50%以上“空心村”集中安置項目已基本完成。
家門口創業就業,“空心村”變身產業村
4月6日,記者來到淶水縣九龍鎮南湖村。山里是一番鮮嫩的春意,青黛的底色襯著漫山粉白的杏花,宛如畫中景。遠、靜、美,是這個山村給人的第一印象。
多年前,處于大山旮旯里的南湖村,除了山,還是山。隨著年輕人進城務工,全村農宅空置率近70%,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龍熙淶水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生剛是南湖村人,早些年在外打拼雖然賺了一些錢,但每次回家時看到空落落的村莊,心里都不是滋味。2018年,他決定回鄉創業。
“南湖村有獨特的自然資源,非常適合旅游項目開發,我想改變南湖村落后的面貌,把村莊打造成一個‘世外桃源’。”張生剛說,南湖村地處野三坡龍門天關旅游風景區腹地,四面環山、山勢陡峭,形成了錯落有致、相對私密的溝谷環境,自然資源豐富。但由于缺少開發,鄉村逐漸衰萎,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兒童在家留守。
在“空心村”治理中,淶水縣以“導入產業、治理環境、完善設施、培樹新風”為路徑,采取“縣鄉村捆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辦法,著力將農村“山水林田房”等“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將“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推動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南湖村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治理模式,流轉民宅、土地等閑置資源,打造租金、傭金、股金收益途徑,對破敗的民居群進行改造,建設品牌民宿區,發展民宿旅游產業。
張生剛介紹,鄉村民宿不僅潛藏著村民增收的商機,也成為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重要渠道。公司為有勞動能力的村民提供管家、保安、保潔、園丁種植和養殖等工作崗位,這些村民日常掙傭金,年底分股金。對低勞動能力和無勞動能力的村民,以入股合作、參與分紅方式,有了穩定收入,實現了老有所養。
目前,南湖村已有8套民宿投入運營。昔日凋敝的“空心村”,變身生機勃勃的“民宿村”。一到節假日,南湖村民宿就熱鬧起來,游客在村子里感受著靜逸舒適的田園生活。
治理“空心村”,發展產業是根本。河北省把產業就業幫扶作為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同步規劃推進配套產業園區(項目)建設,打造出一批搬遷群眾參與度高、帶動效果好的產業園區。全省共規劃建設配套的農宅空置率50%以上“空心村”治理產業園區142個,其中專門配建57個、依托扶貧園區60個、依托經濟開發區等現有園區25個。目前已建成產業園區127個,占比近90%,帶動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人數達1.1萬人。
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群眾通過出租、入股等方式,依法自愿流轉承包地、林地等經營權,積極探索推廣“‘空心村’治理+土地規?;洜I+產業發展”等運作模式,引導產業發展。加強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鼓勵和支持各類人員返鄉創業,促進就近就地就業。
公共保障有力度,共享幸福新生活
張家樓村位于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東南方向,分為東片老村和西片新村兩部分。這里盛產優質瓷土,當地百姓鑿井挖土,源源不斷供應著磁州窯爐火千年不熄。
挖瓷土、燒硫磺,曾經是張家樓一帶村民致富的產業,也帶動了挖煤經濟。為保護生態環境,小煤窯逐漸被關停,傳統的陶瓷燒制工藝被淘汰,張家樓村村民的經濟收入隨之下降,許多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
而現在,隨著張家樓新村的建設,村民陸續從老村遷出。
今年72歲的劉慶書老人一家很早就遷入新村。4月8日,記者走進劉慶書家,只見窗明幾凈,房屋寬敞亮堂。在廚房外邊一角,劉慶書指著一個方形木制蓋子對記者說:“猜猜這下面是什么?”
原來,這是一個蓄水池。以前張家樓村吃水困難,每個月才能供上一次水。于是村民們就將水儲存在自家的蓄水池里,供日常做飯、洗衣服使用。
“現在可不一樣啦,24小時都有水,吃水那叫一個方便!”說著,劉慶書領著記者走進他家廚房,擰開水龍頭,潔凈的自來水嘩嘩流出。
吃水容易了,看病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劉慶書患有高血壓,經常吃藥,平時有個頭疼腦熱,步行七八分鐘就能到村衛生室看病就醫。“醫生還經常上門幫我量血壓,現在是樣樣方便,我在這里住得幸福著哩。”劉慶書說。
峰峰礦區把改善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作為工作重點,通過引入市場主體,疏浚河道,種植花草樹木,對張家樓村的路、水、電、氣、綠、房等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的提升改造,建設自來水網、電網和污水管網。還依托張家樓村的古民居,修舊如舊,吸納美術、音樂創作等藝術工作室入駐,對老村進行保護性開發。
配套完備的基礎設施,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強有力的公共服務保障,加上原本深厚的文化底蘊,昔日“空心化”嚴重的張家樓村迎來新生,留住了鄉親、鄉情和鄉愁。
自2020年起,河北省連續兩年將“空心村”治理納入全省民生工程,充分調動社會要素資源,加強水電氣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目前,全省與空置率50%以上“空心村”治理相配套的331個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已全部建成,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文化教育水平顯著提高,養老服務不斷完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在統籌做好農宅空置率50%以上“空心村”治理后續工作的基礎上,河北省著力推進農宅空置率30%-50%“空心村”治理,進一步提升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水平,為從根本上消除村莊“視覺貧困”提供有力支撐。
按照規劃,到2021年11月底前,全省將完成631個農宅空置率30%-50%的“空心村”治理任務,實現村莊布局、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產業就業、公共服務、權益保障和組織管理水平改善提升,一幅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燕趙大地徐徐展開。(河北日報記者郝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