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記者何珊攝
4月13日上午,河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新聞發布會。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賈樂堂向大家介紹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建設情況。并與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河北省水利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新聞發言人李龍、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二級巡視員趙根喜共同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處處長、一級調研員田德鋒主持。實錄如下:
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處處長、一級調研員田德鋒。記者何珊 攝
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處處長、一級調研員田德鋒: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
上午好!
歡迎出席河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
本場發布會的主題是“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
為統籌推進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河北省先后出臺了1個實施規劃、6個專項規劃和1個景觀風貌規劃,“1+6+1”規劃體系已基本建立。今天,我們專門邀請到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賈樂堂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建設情況。同時,我們還請來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先生,河北省水利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新聞發言人李龍先生,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二級巡視員趙根喜先生,他們將共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賈主任作介紹。
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賈樂堂:
各位嘉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主要領導同志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大運河河北段規劃建設工作,分管省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為規劃編制工作指方向、明思路、理內容、提措施。為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統籌推進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物局等共同編制了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系列規劃,并編制了配套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實施,標志著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下面,我將大運河河北段概況,以及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的有關情況,向各位朋友們做一簡要介紹。
一、河北省大運河基本情況及基本特征
(一)基本情況
大運河河北段涉及京杭大運河及隋唐大運河,包含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及永濟渠遺址,以及白洋淀與大運河連通部分,大運河河北段河道總長約530余公里,流經我省的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及雄安新區等五市一區的21個縣(區、市)。
(二)基本特征
一是河道遺址完整,價值特色鮮明。大運河河北段沿線河道、減河、分洪設施、險工、水閘、橋涵、碼頭及沉船遺址等遺產豐富,有重要價值的運河本體遺存遺址30處,南運河滄州—衡水—德州段、謝家壩和華家口夯土險工“兩點一段”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此外還有河道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特別是大運河河北段夯土加固和彎道代閘兩項技術凝聚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科技的最高成就,滄州市東光縣連鎮謝家壩和衡水市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是“糯米砂漿”古法鑄造運河大壩技術的典型代表;南運河在平面布局上設計了眾多彎道,具有“三灣抵一閘”的功能;一系列減河和水閘,用于保障航運和泄洪排洪,成為大運河河北段水利工程的獨特創舉。
二是景觀自然古樸,功能持續發揮。盡管經歷歷史戰亂和局部河道枯竭影響,大運河河北段人為損毀較少,堤防體系相對完整,保持了漕運時期河道的規模與形態,其中滄州至衡水段河道尤為突出,從東光連鎮謝家壩到四女寺樞紐全長94公里的河道內就有88個彎,沿線“河、灘、堤、林、田、草”藍綠交織,至今保留著原生古河道形態,更是一種人工與自然結合極佳的美學景觀,為“美麗運河”建設提供了良好條件。大運河是溝通我省水系的重要通道,歷史上在南糧北運、商旅交通、軍資調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在防洪排澇、輸水供水、生態景觀、農業灌溉等方面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是遺產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大運河河北段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包括古城、古鎮、碼頭、茶莊、會館、廟祠、窯址、碑刻等各類歷史文化遺存。沿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7項、省級113項,源起或流傳于滄州的拳械門派多達53種,占全國武術門派拳種的40%。吳橋雜技藝人沿大運河走出家鄉,北上南下,遠涉重洋闖世界,享譽國際。因大運河而生的科學技術、沿河物產、名人軼事、歷史故事、文學作品、民風民俗等文化遺產,積淀了開放包容、重德尚義的深厚文化底蘊,形成了獨具河北特色的大運河文化。
四是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大運河河北段沿線區域向北通過北京與東北亞絲綢之路連接,向東通過天津和滄州黃驊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向西通過大清河與雄安新區及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空中絲綢之路連接,是河北對接“一帶一路”的重要端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紐帶,是雄安新區建設的重要支撐。沿線區域交通便捷,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良好,綜合發展潛力巨大。
總之,推動大運河河北段保護傳承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保護傳承燕趙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推進我省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有利于深化河北與國內外文化交流合作,增強文化自信。
二、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
(一)體系構成
《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于2020年1月8日,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實施。主要明確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方向、目標和任務,推進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同時為了加強相關領域的工作,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在落實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的基礎上,增加了交通體系建設和土地利用兩個省級專項規劃,由省直有關部門印發實施了6個專項規劃及實施方案;此外,為了指導沿河各市縣景觀和建筑風貌規劃設計,還專門編制了《河北省大運河整體景觀和建筑風貌規劃》,以上共同構建了河北省“1+6+1”的省級規劃體系,其中,《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是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行動綱領,也是我省大運河各級各類規劃的總遵循;6個專項規劃是實施規劃提出的重大目標任務在具體領域的細化落實;景觀風貌規劃是省級層面對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塑造的指導性文件。
(二)規劃編制遵循原則
一是科學規劃、突出保護。按照真實性、完整性保護要求和大運河活態遺產特點,堅持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合理規劃,遵循科學規律,創新方式方法,推進分類施策、分步實施。
二是古為今用,強化傳承。深入挖掘大運河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燕趙文化軟實力。
三是優化布局,合理利用。突出大運河文化屬性和綜合功能,統籌考慮大運河資源承載能力,優化文化遺產、河道水系、生態環境等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布局,在實現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生態資源,促進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城鄉人居環境,重塑大運河整體形象,形成區域發展新模式。
(三)規劃主要內容
1.功能定位。打造特色鮮明的燕趙文化展示帶、古樸自然的原真生態景觀帶、古今交融的多彩全域旅游帶及合作典范的協同發展示范帶。
2.指導思想。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文化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著力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著力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著力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著力促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著力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加快形成“一軸、兩廊、五區、多集群”的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帶總體發展格局。
3.主要目標。到2025年,各類文化遺產保護實現全覆蓋,大運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線有水,河道生態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道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適宜河段實現旅游通航。綠化生態廊道建成,建成一批代表運河特色文化的旅游示范項目,形成河北省大運河文化旅游統一品牌。到2035年,河北段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大運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線通水,河道生態水量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帶作為文化生態發展走廊全面建成,與大運河沿線各省(市)共同打造形成世界知名的“千年運河”文化旅游品牌。
4.主要任務。
一是強化文化保護傳承。統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劃定并公布保護區劃與保護要求,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建立文物安全長效保護機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展全面普查和搶救性保護,提高傳承能力;保護周邊歷史風貌,嚴格管控要求,注重沿線綠化景觀、建筑高度、建筑風貌等方面的協調;增強文化遺產傳承活力,構建多層次展示體系,強化社會教育與技藝傳承;闡發文化遺產當代價值,深化大運河文化價值研究,講好大運河故事,加強大運河專題文藝創作。
二是推進河道水系河道管護。改善通水通航條件,多措并舉優化水資源配置,分段施策推進旅游通航;完善防洪排澇保障功能,提升河道行洪排澇能力,強化防洪體系建設;促進岸線保護和設施管控,加強水利設施管控,集約保護岸線資源。
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修復。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優化濱河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空間管控;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恢復河道水生態骨架,加大綜合治理力度,開展環境監測評估;推進水環境污染防治,開展重點單元污染防治,嚴格管控污染排放,強化污染應急處理。
四是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高質量旅游產品,培育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旅游文化片區,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立完善水陸交通體系,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配套;改善旅游發展環境,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提升旅游產品服務質量;推動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鼓勵發展體育休閑產業,豐富休閑娛樂旅游產品,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五是促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優化城鎮發展空間格局,發展運河重點城市,培育和建設沿線特色小鎮,打造文化高地;加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完善鄉村基礎設施,著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動美好運河家園建設,做好大運河沿線城鎮風貌規劃,加快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接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主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
以上是對大運河基本情況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相關情況的簡要介紹,下一步我們將按照規劃體系確定的目標任務,著力推進全面實施。
感謝各位對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處處長、一級調研員田德鋒:
感謝賈主任的權威發布。下面開始提問,請記者朋友舉手示意并通報您所在的新聞機構。
回答記者提問環節:
一、人民日報:請問關于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具有哪些突出特點?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記者何珊攝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
謝謝您的提問。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突出保護優先的原則。
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體要求,規劃提出開展資源調查、提升保護層級、推動保護立法、落實屬地責任、完善保護體系等保護要求。
建立健全分級分類保護名錄和檔案,持續推進考古工作,分期分類分批實施保護工程,建立安全長效管護機制,全面提升保護、管理、監測的整體水平。
同時,嚴格管控周邊歷史風貌,切實維護遺產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和文化的延續性。
二是強化傳承文化遺產活力。
構建綜合博物館+專題博物館+展示館(或陳列館)的博物館展示體系;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多層次文化遺產現場展示體系。闡釋運河文化對兩岸經濟社會生活的作用。
開展非遺宣傳活態展示,推動傳統非遺與美好生活需求充分融合。強化教育引導與技藝傳承,增進運河文化認知和認同感,推動非遺的活態傳承。
三是闡發文化遺產當代價值。
全面開展文化價值研究,挖掘和弘揚大運河千年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特色,為文物資源調查、保護、考古、展示工作提供堅實支撐。
深入挖掘大運河沿線歷史人文資源,通過戲曲、音樂、舞蹈、話劇、音樂劇、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傳承運河文脈,創作一批反映大運河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美好未來的藝術作品。
講述大運河在融合多元文化發展、推動南北經濟交流,促進沿線城市繁榮中的積極作用,挖掘大運河千年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切實增強文化自信,煥發大運河的“時代特色”。
謝謝。
二、北京日報:合理配置大運河水源對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請問對于大運河水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措施是什么?
河北省水利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新聞發言人李龍。記者何珊攝
河北省水利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新聞發言人李龍:
謝謝您的提問。
水源配置工作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支撐,水利廳高度重視,在謀劃水源配置思路,編制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的同時,積極爭取補水水源,大力實施引水調水。
目前,我省大運河的衛河、衛運河、北運河常年有水,南運河、趙王新河、大清河水源條件比較差,需要通過引調水解決水源,我廳在逐河進行現場勘測,摸清河道現狀,并對河道需水量進行了分析測算的基礎上,積極與水利部溝通,研究并提出了水源優化配置思路。北運河、衛河水量可滿足適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全線有水用水需求;衛運河3~6月受農業灌溉用水影響,河道來水較少,不能滿足旅游通航用水要求,需通過優化調度衛運河以上流域水源、引黃入冀工程等向衛運河補水;南運河在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建成前,利用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應急工程進行補水,非輸水期利用衛運河上游來水和引黃水作為補充,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建成后,利用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輸水期進行補水,非輸水期利用衛運河上游來水和引黃水補充;趙王新河—大清河通過統籌引江、引黃和上游水庫水從白洋淀棗林莊樞紐下泄水量補給趙王新河、大清河,可滿足旅游通航用水需求。
下一步,我廳將積極與上級部門和兄弟省市密切溝通,努力爭取水源,力爭多引多調,盡快實現大運河全線通水。
謝謝。
三、香港商報:請問推進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記者何珊攝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
謝謝您的提問。
中辦、國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中均提到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這是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內在要求,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構筑燕趙文化旅游新高地。大運河河北段沿線分布有大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品級生態資源等,隨著大運河文化旅游的深入開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將有新突破,培育新的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崛起新的文化旅游產業帶。
二是有利于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大運河所處的河北東部及南部平原地區是全省旅游的欠發達地區,隨著大運河河北段文化旅游發展,有利于全面激活運河沿線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河北平原地區旅游新業態,打造河北新的文化旅游發展軸,促進平原旅游崛起,推動全省旅游高質量發展。
三是有利于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我省運河沿線縣區多以傳統農業和工業為主導產業,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文化和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文化和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不僅可以形成文旅新業態,而且可以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將產業鏈向服務業延伸,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有利于構建鄉村振興新典范。大運河沿線鄉村密集,農業農村人口集中,尤其是黑龍港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對于沿線區域鄉村而言是重大利好,有利于形成以文化旅游為引領,帶動沿線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大格局,推動沿線鄉村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領域實現全面振興。
五是有利于打造區域合作新樣板。河北大運河上串京津、下聯魯豫,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梁及雄安新區外拓的重要生態文化紐帶,大運河化旅游的融合發展有利于推動文旅聯盟建設,促進京津冀區域和沿線省區的旅游合作,推動區域聯動發展,打造區域合作共贏、共建共享旅游發展成果的新樣板。
謝謝。
四、河北日報:請介紹一下《河北省大運河整體景觀和城市建筑風貌規劃》的出臺背景和重要意義?
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賈樂堂。記者何珊攝
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賈樂堂: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國家相繼出臺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4個國家級專項規劃,形成了“1+4”國家層面規劃體系。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河北段文化帶建設。目前,我省已經編制“1個實施規劃,6個專項規劃”,系統部署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河道水系治理、生態環境修復、文旅融合發展、交通體系建設等方面工作,統籌推進大運河河北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過程中,省委主要領導同志親力親為,深入調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體要求,提出了“要精心做好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建筑風貌設計,提升城市建設品位”的課題,我省也隨即展開了《景觀風貌規劃》的編制工作。
期間,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和分管負責同志多次召開規劃專題會議,為規劃編制工作指方向、明思路、理內容、提措施。經過不斷優化,形成最終規劃成果。
此次《景觀風貌規劃》是在全國率先編制的省級層面大運河景觀風貌規劃,受到國家發改委的高度肯定,是省級層面統籌推進大運河保護建設的重要探索。
《景觀風貌規劃》在我省《實施規劃》的總體框架下,落實河北段大運河“一軸、兩廊、五區、多集群”的空間布局與項目設想,進一步明確大運河沿線地區總體景觀面貌特色、細化相關建設管控要求、指導各市縣推進運河沿線景觀和建筑風貌提升工作的專項規劃。對后續大運河沿線建設中河道生態景觀的塑造、城鎮建筑風貌的管控等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是我省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大力推進的一項重要階段性成果,與已完成規劃共同構建了河北省“1+6+1”的省級規劃體系,更加系統全面夯實大運河北段河保護傳承利用的省級頂層工作。
謝謝。
五、長城新媒體集團:請介紹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方面的思路和舉措?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二級巡視員趙根喜。記者何珊攝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二級巡視員趙根喜:
謝謝您的提問。
大運河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將大運河建設成為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推進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相互融合,也是河北省推動大運河沿線地區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
為切實保護和改善大運河生態環境,根據《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我們將錨定主干河道正常來水年份全線通水、生態環境根本改善、生態文明與運河文化和諧交融的目標,把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要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六項重點任務,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融入大運河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帶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新臺階。
遠期實現一個愿景。展望2050年,大運河沿線生態空間布局合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相得益彰,區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全面實現河湖安瀾有序、環境優美宜居的美麗運河景象。
近期完成五個目標。到2025年,生態空間布局基本形成,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建成,違法違規項目有效控制,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劣Ⅴ類水體基本消除。
突出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強化生態空間保護與用途管制,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統籌大運河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劃定并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打造藍綠交織、和諧自然的生態空間格局。二是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加快大運河沿線生態景觀綠化工程、鄉村田園景觀綠化工程、森林園林城市建設工程建設,推動形成點線結合、互聯互通的綠道綠廊網絡。三是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強化大運河林草資源、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與管理,加大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加強多水源聯合調度,嚴格管控地下水開采,促進大運河生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四是強化流域水污染防治,提升飲用水供保能力,加強城鎮農村污水、垃圾面源污染治理,嚴格環境準入,加快推進大運河沿線工業企業集聚提升,加大碼頭和船舶污染控制力度,提高入河入湖排污口監管水平,推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五是積極防范生態環境風險,全面開展大運河沿線環境風險排查評估,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協調聯動機制和預警應急體系,堅決防范化解工業、船舶污染事故環境風險,全力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六是推進環境治理現代化,加快“三線一單”成果落地,健全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政策、法規體系,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評估與執法監管能力,堅決遏制破壞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行為。
為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我們還制定了專項規劃實施方案,推動專項規劃重點任務、項目落地落實,為打造山清水秀、綠色宜居的“美麗運河”提供支撐。
謝謝。
六、中新社:剛才您提到河北省大運河整體景觀和城市建筑風貌規劃的編制情況,我想再問一下,能否再簡單介紹一下“1+6+1”中最后這個“1”的規劃的主要目標和內容?
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賈樂堂。記者何珊攝
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賈樂堂:
謝謝您的提問。
《河北省大運河整體景觀和城市建筑風貌規劃》是河北省大運河規劃體系“1+6+1”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河北的一個鮮明特點。規劃編制的主要目標是希望通過對大運河沿線景觀和建筑風貌的管控與提升,凸顯大運河河北段的風貌特色,打造文化遺產魅力集中彰顯、自然生態景觀宜人舒適、沿線城鎮活力特色鮮明的河北段大運河整體形象。
規劃深入研究河北段大運河歷史景觀特色、現狀情況特點,在整體景觀方面,提出建設“千里長堤綠廊”,整體塑造原真自然、景致優美的大運河河段,展現“蜿蜒壯麗、雄渾大氣”的河北段大運河景觀特色。在沿線景觀方面,提出塑造“燕趙風韻、古今同輝”的城鎮村風貌,彰顯河北傳統建筑風貌特色,延續歷史文脈,同時體現新時代面貌精神。規劃對大運河沿線2公里范圍內的河道、河堤、土地利用、文化遺產、城鎮、鄉村及設施等7大類24項景觀風貌要素提出提升方案與改造措施。
在空間格局上,突出五大精華片區景觀特色。其中①廊坊香河段重點體現“京畿輔衛”景觀風貌;②雄安新區白洋淀及廊坊霸州文安大清河段重點體現“水鄉風韻”景觀風貌;③滄州市區及吳橋段重點體現“俠武商貿”景觀風貌;④滄州東光及衡水景縣故城段重點體現“世界遺產”景觀風貌;⑤邢臺清河臨西以及邯鄲館陶大名段重點體現“古都家園”景觀風貌。
同時,規劃還圍繞“一段最美運河、一城運河繁盛、十余故城古鎮、百余水岸鄉村”等重要節點詳細刻畫。
此外,還將整體景觀風貌塑造的目標與措施轉化為指導沿線地區建設的規劃管控圖則,確保后續規劃能夠有序、有力、有效推進落實。
謝謝。
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處處長、一級調研員田德鋒:
感謝6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感謝4位嘉賓的翔實發布與答問。如果大家還有感興趣的問題,可以與河北省發展改革委新聞中心聯系。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