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涿鹿】長城新媒體特派記者張世豪、馮碩現場報道
深山溝里能掙“百萬年薪”
十年前,26歲的張清峰選擇了這樣一條路:放棄北京月薪兩萬元的白領工作,回到山村從零起步養殖鴕鳥。
十年后,36歲的張清峰靠養殖鴕鳥,“年薪”已過百萬。
鴕鳥養殖專業戶張清峰在鴕鳥棚中與鴕鳥互動。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
3月24日,記者來到張清峰所在的張家口涿鹿縣宋家莊村采訪。這里位于太行山深處,與北京市門頭溝區僅一山之隔,但過去從村里進京至少需要五六個小時,全村人均水澆地面積只有三分多,162戶村民中一度有142戶貧困戶。
張清峰回憶,當年作出回鄉創業的決定時,幾乎遭到了所有人反對,“你連雞都沒養過,又沒有技術,萬一國外的鴕鳥水土不服,你還能有啥前途”。
張清峰當時所在的金融投資公司也沒看好這個行業,張清峰曾帶隊在內蒙古赤峰市考察鴕鳥養殖行業,向公司領導力陳行業發展前景,但最終公司并未投資。
鴕鳥養殖專業戶張清峰給鴕鳥喂草料。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
“鴕鳥養殖一定是‘藍海’!”張清峰作出這樣的判斷,隨后從北京辭職回到家鄉,拿出積攢的20萬元,以自家兩畝林地作為鴕鳥養殖基地,“幾乎壓上了全部家當”。
由于缺乏鴕鳥養殖經驗,第一批引進的48只非洲鴕鳥在三個月內只剩下了4只。
“當時很崩潰,感覺快要破產了。但又不甘心,分析原因后,我決定穩妥一點,又從親戚朋友借來了15萬元,購進了被稱為‘不死鳥’的澳洲鴕鳥苗。”張清峰說。
鴕鳥養殖專業戶張清峰在鳥棚中與鴕鳥互動。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
這幾年,張清峰幾乎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鴕鳥身上:白天精心照料,晚上睡前還要到鴕鳥養殖園轉一圈。此外,張清峰還經常向養殖專家和養殖戶請教。就這樣,鴕鳥苗長起來了,開始下蛋了,孵化出小鴕鳥了……
怎么盡快讓山溝溝里的鴕鳥“飛”出大山?張清峰先是聯系在北京工作期間結識的朋友,用通勤班車將鴕鳥蛋、鴕鳥肉等運到北京,逐步打開市場。
交通日漸便利,市場也越來越廣。隨后幾年里,張涿、京蔚等穿行太行山的高速公路陸續開通,村里距高速入口只有不到五公里,鴕鳥與北京市場的距離也縮短了兩個小時。鴕鳥產品搭上快遞也銷往全國各地。
鴕鳥養殖專業戶張清峰去鳥棚里取出剛下的鳥蛋。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
“如果僅賣肉,一只鴕鳥只能帶來上千元的收入;如果按一只鴕鳥每年下50個蛋計算,光賣蛋能帶來一萬元以上的收益;如果將蛋孵化為鴕鳥苗,一只鴕鳥帶來的年收益在兩萬元以上。”張清峰說。
如今張清峰養殖的鴕鳥已經從當初剩下的4只發展成現在的98只,從之前單一的養殖轉變為孵化、銷售、旅游觀光以及蛋殼雕刻等一條龍,年收益超過100萬元。
鴕鳥養殖專業戶張清峰用聽診器聽診鴕鳥蛋。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
“這段時間,各級領導也多次來到村里,協調擴大鴕鳥養殖規模的事情。我也想帶動更多村民發展特種養殖,讓大家過上越來越紅火的日子。”張清峰說。
鴕鳥養殖專業戶張清峰看著鴕鳥蛋滿心歡喜。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