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明確“有限進入校園、禁止進入課堂”等規定。河北省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也結合實際印發通知,細化手機管理辦法。
目前,河北省各中小學校對于手機是如何管理的,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使用手機?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
劉秀麗將學生手機放入學校辦公室的儲存柜中保管。 河北日報通訊員梁健攝
加強手機管理已成各學校普遍共識
“班里50多人,有5個學生申請了手機管理。”石家莊二中高三年級班主任劉秀麗打開專門保存手機的儲存柜,5部手機整齊排列,處于關機狀態。
劉秀麗介紹,這5名學生均為住宿學生,周末放假時路上需要使用手機和家里聯系,攜帶手機入校是經過家長提交書面申請的,開學入校后就交由老師保管了。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手機成為大多數人隨時攜帶的“必備品”,但對于心智尚處于未成熟階段、學習任務繁重的中小學生來說,手機卻時常是學習、生活路上的“攔路虎”。
石家莊二中副校長宋偉舉例說,去年疫情期間,學生采取居家線上學習,返校后學校在質量檢測中發現有部分同學成績退步明顯。經過與學生和家長交流,發現主要原因是在線學習期間,部分學生自控力弱,家長又缺乏有效監督,導致學生在手機上過度關注了與學習無關的信息,不能集中精力進行有效的深度學習。
宋偉分析,中小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對網絡內容缺乏鑒別力,部分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容易過度頻繁使用手機,沉迷于網絡游戲和交友聊天,容易導致學習不專心、視力下降以及親子關系緊張,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
“現在網上有很多學習軟件,學生用手機一掃、一搜答案就出來了,要是私自帶入學校,進入課堂、進了考場,對教學管理、考試管理都會產生影響。”河北正中實驗中學學生發展中心主任朱文鵬表示,住宿學生如果私自攜帶手機放在宿舍,晚上聊天、玩游戲肯定會影響休息,也會打擾同宿舍其他學生。
采訪中,記者發現,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已成為各中小學校普遍共識和做法,成為當下學生教育的一部分內容。但在實際管理中,一些學校對于手機管理簡單粗暴、懲罰措施隨意輕率、強硬要求“一刀切”等做法,容易引發學生的對立情緒。
滄州市第十七中學通過繪制班級黑板報,加強宣傳引導,營造“遠離手機、健康成長”積極氛圍。 學校供圖
不能簡單采取“一刀切”全面禁止
“這次政策的出臺解決了一直困擾基層中小學、家長和學生之間的認識矛盾,學校對于手機的管理有了具體的依據。”宋偉表示,“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只是一個基本原則,不能簡單采取“一刀切”方式全面禁止,而是在充分尊重不同個體對手機特殊需求的復雜現實下,爭取形成家長、學生、學校間有效管控手機的合力。
河北正中實驗中學生源來自石家莊和省內其他地區,不少住宿學生離家遠,回家途中需要使用手機,針對學生現實需求,學校允許學生將手機帶到學校,但進入校園后,則不允許學生攜帶和使用,交由班主任保管。
“有需求的,提出書面申請,家長簽好字,班主任根據申請名單,將手機收上后統一保管。”朱文鵬介紹,目前全校大概有三分之一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后交由老師保管。
為了滿足學生在校期間與家里的日常通信需求,學校每間宿舍安裝有兩部電話,并在教學樓、宿舍外等公共場所設有公共電話。“每層教學樓都裝有四五部公共電話,學校還將電話卡在校園一卡通中做了植入,打電話時使用校園卡插卡就能用。”朱文鵬表示,學生不管在宿舍還是教學區,都能隨時通過公用電話與家里聯系。
對于手機方便信息檢索、作為情感溝通的平臺等其他功能,學校正在通過不斷完善設施建設、尋找其他渠道替代的方式,滿足學生需求。
朱文鵬說,目前學校教學樓內都設有電子閱覽器,班主任所在年級組配備了公用電腦,供學生查詢信息。同時,學校有配套心理咨詢室、體育活動場館等,幫助學生宣泄情緒,進行心理疏導。
“手機確實有著諸多便利,但不是唯一,尤其是學生在校期間其相應功能都可以代替。”朱文鵬說。
據了解,為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正確看待、合理適度使用各類智能電子設備,一些中小學校積極行動起來。石家莊二中通過定期召開主題班會、國旗下演講,討論如何科學合理使用手機,提高學生的網絡鑒別能力、信息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導學生專注于學業。滄州市第十七中學通過繪制班級黑板報等,加強宣傳引導,營造“遠離手機、健康成長”積極氛圍。
防止“手機依賴”家長應以身作則
對于每天往返學校和家庭中間,更容易將手機帶入課堂的走讀學生,各學校也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管理辦法。
“手機一旦進入教室,就會影響課堂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石家莊一小學校長告訴記者,學校原則上不允許學生在校園內攜帶、使用手機,包括電話手表。放學離校較晚學生需聯系家長的,可使用收發室公共電話聯系家長,如遇特殊緊急情況,與學生最近距離的教師會提供手機協助學生聯系家長。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學校明確手機禁入課堂這一規定,家長們普遍非常支持。
“現在很多家長在家根本管不住孩子玩手機。”滄州市第十七中學副校長張君表示,不少家長希望學校對學生形成約束,但家庭是孩子教育成長的首要基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防止其對手機形成依賴,離不開家長履行教育職責。
刷視頻、看直播,很多家長回家后自己就是“低頭族”,卻一味要求孩子遠離手機,可能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寒暑假期間,很多家長對孩子使用手機不加約束,手機依賴的習慣一旦養成,很可能給開學后的學校教育帶來困難。
張君建議,家長應以身作則,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培養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過制定家庭公約,規定使用手機時間和頻率,家長帶頭遵守規定,為孩子樹立正面榜樣。同時,開展閱讀、戶外運動等趣味活動,充實日常生活,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家校要多配合常溝通,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指導學生學會正確使用手機這門必修課。”張君說。(河北日報記者 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