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小分隊:記者 蘇曉瑞 章紫薇 見習記者 劉曉璐 王雨虹
風雨滄桑,歲月崢嶸。
近百年來,在張家口廣袤的土地之上,不僅撒下了無數(shù)先烈滾燙的熱血,留下了老一輩革命家們英勇奮斗的足跡,更有紅色革命文化深植其中。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迎來第一次解放,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八路軍解放的第一座省會城市。大批文化機關、團體、學校遷到此。到1946年春,張家口聚集了100多位解放區(qū)的著名作家、藝術家等,這使張家口的文化事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成為解放區(qū)的文化中心。
一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把中國當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丁玲和張家口涿鹿這片土地緊緊地連在了一起。1946年,丁玲在晉察冀邊區(qū)參加土地改革運動,來到了桑干河畔的溫泉屯。兩年后,她完成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在溫泉屯一隅,有一座古樸雅致的中式庭院,是土改時期丁玲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如今,這里已建成為丁玲紀念館,記錄著這位“文小姐”和“武將軍”的芳華歲月。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長城新媒體記者走進丁玲紀念館,聆聽那段為實現(xiàn)農民“耕者有其田”而奮斗的光輝歲月。
照亮溫泉屯的“馬燈”
1945年底,丁玲和丈夫陳明從延安來到了晉察冀解放區(qū)的張家口。
1946年初夏,中共中央關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傳達到了張家ロ。丁玲和丈夫陳明立刻報名,參加了晉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隊,他們把兩個孩子留在張家口,奔赴農村土改第一線,來到桑干河畔的溫泉屯村。
當時的溫泉屯是一個有著近200多戶人家、900多口人的村莊。當時,在內戰(zhàn)逼人的形勢下,要盡快完成土改,任務十分艱巨。為了盡快地把握全村的階級狀況,工作組進村后,白天組織開展土改運動,利用晚上的時間走家串戶,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農民情況。
平易近人的丁玲很快便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心。茶余飯后的夜晚,丁玲便同當年溫泉屯村的黨支部書記曹永明一道,走進農民家中進行調査研究和宣傳工作。
講解員張啟傳介紹丁玲使用過的“馬燈”。長城網(wǎng)見習記者 王雨虹攝
“為了更方便夜間到村民家里做土改工作,丁玲還帶來一盞馬燈,也就是我手上提著的這一盞。在此之前,村里還普遍使用著煤油燈,這盞馬燈在當時可以說是很先進了,也給村里帶來了新的光明。”講解員張啟傳告訴記者。
飯桌前,丁玲在這盞馬燈下,耐心細致地給鄉(xiāng)親們講解土地改革政策,幫他們算剝削賬,引導他們認識“誰是土地的主人”。后來,她又調來了多盞馬燈,組織村民們開展唱戲等文藝活動。
短短18天的時間里,工作組通過貧雇農會、中農會、婦女會等多種形式,結合算賬訴苦,啟發(fā)農民的覺悟。
丁玲工作過的屋子。長城網(wǎng)見習記者 王雨虹 攝
丁玲使用過的圈椅。長城網(wǎng)見習記者 王雨虹 攝
1946年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溫泉屯的土改工作勝利完成。這時候,向晉察冀解放區(qū)大舉進攻的國民黨軍隊,已經(jīng)從北邊逼進張家口,懷來東線戰(zhàn)場的隆隆炮聲,不斷傳來。根據(jù)上級指示,參加土改的工作隊實行戰(zhàn)略轉移。
農歷八月十六,丁玲和工作組的同志們一起,滿懷依戀之情離別了溫泉屯。她站在村西的土崗上,望著依依不舍的鄉(xiāng)親們,揮動著雙臂大聲呼喊著,“鄉(xiāng)親們,我會回來的!”
當丁玲從張家口撤走時,一幅中國農村土地革命的壯麗圖景已在腦海中清晰地浮現(xiàn)出來了。她說:“由于我同他們一起生活過,共同戰(zhàn)斗過,我愛這群人,愛這段生活,我要把他們真實地留在紙上,留給讀我的書的人。”
到達阜平之后,丁玲以自己對人民的忠誠,寫下了以溫泉屯土改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千河上》,1951年榮獲蘇聯(lián)部長會議頒發(fā)的斯大林文藝獎,并先后被譯成十多種文字。
豐富農民生活的“留聲機”
1953年秋,丁玲第二次回到溫泉屯,當她看到生活的改善與文化的貧乏在這塊土地上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她主動拿出五千元稿酬,在村里購置了四間房,購買了圖書、樂器等,在溫泉屯建起了文化站。
丁玲捐贈的留聲機。長城網(wǎng)見習記者 劉曉璐 攝
“這個文化站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起的第一個農民文化站。我手邊的這臺留聲機是當時丁玲捐贈給她的農民朋友曹永明的叔叔的。50年代,在張家口一帶民間很少有留聲機,十分珍貴。曹永明的叔叔后來又將這臺留聲機送到了農民文化站,用以豐富農民們的文化生活。”講解員張啟傳介紹到。
曹永明四次進京探丁玲
丁玲在桑干河畔的溫泉屯開展土改運動期間,結識了不少農民朋友。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中,主人公張裕民的原型就是當年溫泉屯村的黨支部書記——曹永明。
當年的曹永明還不到30歲。那是春耕季節(jié),一天,曹永明正在田間勞作,走來了幾個人。其中一個中年女人說:“你是老曹吧,我叫丁玲,是從延安來的,來咱們這兒搞土改工作。”因為工作關系,和丁玲接觸最多的便是曹永明。工作之余,老曹最愛和丁玲在一起,聽丁玲講她的歷史,講她的軍旅往事。而丁玲也特別欣賞老曹的樸實、果敢和堅韌。
曹永明的兒子曹樹林接受記者采訪。長城網(wǎng)記者 蘇曉瑞 攝
如今,曹永明的兒子曹樹林仍然生活在溫泉屯。記者走進他的家,和他重溫了父親和“丁玲姑姑”延續(xù)一生的友誼。
“我印象中的丁玲是一位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女干部。我爸他們都叫她‘丁大姐’,像我們這種孩子們叫她‘丁姑姑’,大家伙兒有什么憂慮、苦惱都愿意跟她說。”曹樹林告訴記者。
丁玲離開溫泉屯后,曹永明還應丁玲的再三邀請,帶著4歲的曹樹林到丁玲北京的家中做客。見到曹永明和兒子的一瞬間,丁玲高興地說:“終于盼來了桑干河畔的‘娘家人’。”
就這樣,曹永明這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和丁玲的友誼持續(xù)了一生。曹永明一生中曾有四次進京探望丁玲,丁玲每次回到溫泉屯之時,也一定要到老曹家吃上一頓家鄉(xiāng)飯“抿抿曲”。
“丁玲搬過好幾次家,但她家一直都布置得非常樸素。我們幾次到北京探望,都是丁玲自掏腰包招待我們,給我們安排吃住,而且從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曹樹林回憶到。
“老曹,回去教育孩子們好好勞動,靠自己吃飯。”這是曹樹林記憶里丁玲對父親說過最多的一句話,也是父親對曹樹林一直以來的教誨。
紅色文化在溫泉屯傳承
1995年,當時的溫泉屯鄉(xiāng)政府為了紀念丁玲為溫泉屯所做出的貢獻,興建了丁玲紀念館,讓“丁玲精神”在這里扎根,一代代傳承下來。
溫泉屯將紅色文化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相結合,通過規(guī)劃建設百里葡萄長廊、丁玲第二故鄉(xiāng)葡萄觀光園等,確定“一點兩園兩區(qū)”發(fā)展格局,以葡萄產(chǎn)業(yè)帶動紅色文化旅游發(fā)展,以文化旅游促進產(chǎn)業(yè)提升,進一步提升桑干河文化影響力。
丁玲紀念館,讓更多農民群眾擁有他們心目中的精神高地,充分享有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從中受到鼓舞與良好教育,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許許多多的游客也慕名來到這里,體驗紅色文化,感受“丁玲精神”。目前,溫泉屯丁玲紀念館已成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
丁玲的銅像。長城網(wǎng)見習記者 王雨虹 攝
“到群眾中去做百姓的貼心人。丁玲同志用自己的土改實踐,詮釋了黨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和濃濃的為民情懷,貫穿到工作實踐中,并把這個實踐得以升華,創(chuàng)作了舉世聞名的文學巨著《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而今,太陽依然照在溫泉屯,依然照在桑干河上,作為新時期丁玲精神的傳承者,我們將做好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把群眾所想、所需、所盼落到實處。”溫泉屯鎮(zhèn)黨委書記李淑艷說。
溫泉屯鎮(zhèn)黨委書記李淑艷接受記者采訪。長城網(wǎng)記者 蘇曉瑞 攝
如今的溫泉屯,山清水秀,葡萄飄香。溫泉屯的人民群眾循著深植在這片熱土的紅色基因不斷探索,讓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真正走進生活。一代又一代的溫泉屯人不懈努力,把這片土地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發(fā)展為今天產(chǎn)業(yè)興旺、幸福宜居的新型鄉(xiāng)鎮(zhèn)。
策 劃:邵荃 王悅路 鄭世繁
文 字:章紫薇
視 頻:王雨虹 劉曉璐
出 鏡:劉曉璐
海 報: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