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小分隊:記者 孫文娟 熊慶 李質超
有一種感動穿越時空,有一種記憶歷久彌新。一篇英雄祭文、一份思想自傳、兩封前線家書、一本珍貴藏書,見證了風云變幻、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訴說著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推開河北省檔案館的大門,觸摸一份份珍貴的紅色檔案,回望歷史,照見初心。
一篇英雄祭文
“李大釗同志精神不死!”
“繼續他堅決斗爭的精神來擴大反日反帝反國民黨運動……”
這是記者走進河北省檔案館時,從一份輕薄褶皺的《河北革命互濟會為公葬無產階級導師李大釗同志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紙稿里看到的內容。
“1955年,河北省委向全省征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檔案,工作人員從征集到的幾十萬件檔案中發現了它。”河北省檔案館保管利用部三級主任科員張雅蘭介紹,這份紙稿,正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李大釗公葬儀式上宣讀的祭文。祭文緬懷李大釗生平,贊頌他的革命精神,同時揭露蔣介石勾結軍閥張作霖聯合反共的真面目,號召工農勞苦群眾團結起來斗爭。紙張雖已泛黃,但字里行間,依然能感受到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被絞殺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年僅38歲。”據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三處副處長岳雪俠介紹,由于時局混亂,李大釗犧牲后,棺木暫時寄放在浙寺內,整整6年。
1933年,為讓李大釗遺骨早日入土為安,蔣夢麟、胡適等13人聯合向社會發起募捐和公葬活動。“李大釗同志精神不死”公葬儀式上,送葬隊伍時而高呼《宣言》中的口號,時而高唱《國際歌》。“一路上,不斷有群眾為李大釗路祭送行,不斷有群眾加入隊伍,不畏反動軍警阻攔,繼續向前。送葬活動儼然成為一場群眾控訴當局鎮壓抗日人士的游行示威運動,轟動北平城。”岳雪俠動情講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李大釗的犧牲喚醒了無數熱血青年投身革命,“勇往奮進以赴之”。李大釗為之奮斗的理想也早已變成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李大釗,雖死猶生。
一份思想自傳
在河北省檔案館,保存著一份手寫的思想自傳,背后的故事注定要永載中國共產黨史冊。
“寫自傳的人叫弓鳳洲,是我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農民黨員。新中國成立后,弓鳳洲曾任職于原河北省輕工業廳,這份思想自傳就是從他本人干部檔案中整理而來。”河北省檔案館保管利用部三級主任科員張雅蘭從一份檔案中翻出一本泛黃的小冊子,封面上印有“履歷與思想自傳”“弓鳳洲 1945.6.30”的字樣。
思想自傳中詳細記述了弓鳳洲入黨的過程:“在我十幾歲時,本村有個學生弓仲韜,時常去找我,和我接近。他問我,對國民黨、共產黨的意見,我不了解,于是,他給講明,國民黨是代表地主、財主、做官的人家的,把持著財富。共產黨是代表窮人的,讓大多數人有飯吃,我一聽就說‘我贊成共產黨’!”簡單樸實的話語中,可見中國共產黨的信念已在弓鳳洲心中深深扎根。
“思想自傳中提到的弓仲韜,當年是受李大釗派遣回原籍傳播馬列主義,建立和發展黨組織。1923年7月,弓仲韜介紹思想進步、積極肯干的農民弓鳳洲、弓成山加入中國共產黨。”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一處副處長王宏向記者講述間,那段激情澎湃的歷史,仿佛浮現在眼前。
1923年的一個夏夜,平民夜校里,弓仲韜與弓鳳洲、弓成山圍坐在一起,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臺城特別支部,直接受中共北京區委領導。在臺城特支的影響下,安平縣又相繼建立了北關高小黨支部和敬思村黨支部,從臺城村播撒出的革命火種在安平大地開始燃燒。
次年8月,在安平縣敬思村,河北省第一個縣級黨組織——安平縣委也率先建立。并繼續利用開辦平民夜校和鄉村農會等啟發農民覺悟、宣傳黨的主張,開啟了當地農民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在中國農村黨的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不會忘記,薪火還在傳遞。如今,臺城村的黨員干部扛起紅色旗幟,傳承紅色基因,帶領群眾一起致富奔小康。靠著絲網加工產業,大部分村民買了汽車,蓋了樓房,生活水平節節攀升,臺城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兩封前線家書
“魏敏同志,好久不通信了,在這么寂寞病室中的我是多么想知道些你的消息啊!但我又很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環境使我們不得不如此……”
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出自一封前線家書,現藏于河北省檔案館,尋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了它。寫信人叫肖永智,在抗戰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772團政委、先遣縱隊政委、新8旅政委、冀南七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先后率部參加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多次著名戰斗。
“1943年,為了粉碎日偽軍的進攻,冀南軍區決定對敵出擊,組織衛東戰役。當時,肖永智腿部受傷,行動不便,組織上決定派他去北方局黨校學習,但他堅持要打完這一仗再去。”談及肖永智,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一處處長賈景輝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真正革命的戰士如果他沒有‘赴湯蹈刃,死不絕踵’的高尚犧牲精神,也孰不能為一個好戰士,因為革命絕不是快意高談,而是偉大艱苦的實際行動……”家書字字血淚,穿透人心。那一刻,艱難忍受病痛折磨的肖永智,已視死如歸。
鋼鐵般的英雄,亦滿懷柔情。落款“十月二日夜”的另一封家書中,肖永智對妻子說道:“天氣冷了,平原已感到冷,山上想必更冷,我怕凍著了你。”紙短情長,一句“我怕凍著了你”勝過千言。他是戰場上的英雄,更是一名有血有肉的丈夫。
家書竟成絕筆。“這封家書寫完不到20天,聊城、臨清的日軍突然合圍基干團駐地陳官營。當時敵強我弱,形勢十分危急。肖永智果斷下令部隊突圍。在突圍中,他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8歲。”賈景輝講述道。
時光儼然,英雄不朽。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肖永智名列其中。
一本珍貴藏書
紅色封皮、豎版印刷、字跡略顯模糊,這是記者在河北省檔案館看到的另一份珍貴史料——《解放石家莊》藏書。
“《解放石家莊》于1948年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編印,是反映石家莊解放的主題圖書中較早的印本。”河北省檔案館保管利用部工作人員高雪娜從檔案袋中取出藏書,小心翼翼翻開書頁。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我晉察冀人民解放軍,繼清風店大殲滅戰勝利之后,一舉攻克蔣匪華北戰略要點石家莊,實開我軍愛國自衛戰爭中解放大城市的先例。”書中前言中這樣寫道。
這個“先例”,并非偶然。
時間回溯到解放戰爭時期,石家莊是平漢、正太、石德三條鐵路的樞紐,擁有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拿下石家莊,就可以東出山東,西接山西,南連河南,北通北平。攻克石家莊,成為當時解放華北的必然選擇。
據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三處干部孟峰磊介紹,從1947年11月6日開始,晉察冀野戰軍和地方部隊各路縱隊既圍點又打援,與設防堅固的敵人激戰6個晝夜,先后突破敵人三道防線,以全殲守敵2.4萬人、俘虜包括國民黨軍三十二師師長劉英在內多名高級軍官的戰績,取得最終勝利。
這個“先例”,意義非凡。
孟峰磊認為,石家莊解放粉碎了敵人通過石家莊實施南北呼應、東西聯合的戰略企圖,將晉察冀、晉冀魯豫和山東連成了一片,創建了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的安全屏障,更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攻堅能力達到一個新水平。
世易時移,山川巨變。時隔70余年,石家莊解放廣場上,“勝利之城”英雄雕像巍然矗立,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從解放之初民生凋敝的地方到如今繁華興盛的現代化省會城市,石家莊,正向著嶄新的未來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