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人心的一刻!
今天上午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大會上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獲得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01
塞罕壩林場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航拍塞罕壩。
59年來
塞罕壩幾代人牢記使命、艱苦創業
在風沙蔽日的壩上荒原建起了百萬畝林海
2017年8月
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
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稱贊塞罕壩林場是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同年12月
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
聯合國環保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
塞罕壩機械林場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
堅持依托
百萬畝森林資源積極發展綠化苗木、
森林旅游等綠色生態產業
林場累計投資18億元
現有資產總價值達到206億元
經濟收入
由建場之初的不足10萬元增加到1.6億元
林場通過生態建設
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帶動區域協調發展
輻射帶動近4萬人受益
充分發揮了引領一地、帶動一方、
輻射周邊、綠色發展的
生態文明建設范例作用
02
帶動1200余戶貧困戶
1萬余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塞罕壩林場。
在林場的帶動下
周邊地區
發展生態苗木基地1000余家4400多畝
苗木總價值達7億多
3500多戶貧困戶、4500多貧困人口受益
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
林場通過自籌和爭取國家項目
多種方式籌集資金
打造了七星湖濕地公園、塞罕塔等
高品位生態旅游文化景區
帶動了哈里哈、姜家店、御道口等
周邊鄉鎮生態旅游發展
帶動了周邊百姓的農家游、手工藝品、
采摘業、土特產品加工等產業發展
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帶動1200余戶貧困戶、
1萬余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03
三代塞罕壩人
創造出從荒漠到林海的綠色奇跡
塞罕壩人在與自然災害頑強抗爭中不斷摸索、拼搏創新,走過了從一棵樹到一片林的艱辛造林路。圖片來源:光明網
塞罕壩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
渾善達克沙地前沿
河北省最北部的圍場縣境內
新中國成立后
面對“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
原林業部經過科學調研與周密規劃
果斷決定建立塞罕壩機械林場
1962年9月
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
369名林業建設者豪邁上壩
吹響戰斗號角
向高寒沙地造林
這一世界科學難題發起挑戰
三代塞罕壩人
歷經幾十年的艱苦奮斗與傳承堅守
創造出從荒漠到林海的綠色奇跡
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生態系統
他們用心血、汗水與生命在
昔日“黃沙掩天日 飛鳥無棲樹”的
荒漠沙地上成功營造出
總面積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的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
逐步培育出優質高效森林生態系統
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凈水1.37億立方米
釋放氧氣55萬噸
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態屏障
04
這就是塞罕壩精神
牢記使命 艱苦創業 綠色發展
塞罕壩精神
是在塞罕壩
從茫茫荒漠到塞北“綠色明珠”
天翻地覆的歷史變遷中孕育形成的
是幾代塞罕壩人
在黨的領導下創造的人間奇跡
幾十年來
塞罕壩的建設者們
把黨賦予的使命責任
化為自身的任務擔當
歷經風雨而初心不改
縱有千難萬險也在所不辭
硬是在浩瀚荒漠沙地上
筑起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
有效遏制了渾善達克沙地的南侵
涵養了水源
改善了生態環境
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塞罕壩的發展史
就是一部
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的創業史、奮斗史
牢記使命
成為塞罕壩人負重前行的
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
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塞罕壩人
會將奮斗精神傳承好
抓住新機遇
迎接新挑戰
續寫塞罕壩的綠色傳奇
來源:據長城網、河北日報、光明日報、央視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