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23日電題: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長”什么樣?來,告訴你構想
新華社記者:李鯤、關桂峰、曹國廠
春節假期一過,40歲的常永山和同事們再次從北京來到河北雄安新區,投入到當地智能城市規劃建設中。
常永山任總經理的中國電科集團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雄安分公司,有幾十名員工來自北京。去年年底,京雄城際鐵路的全線開通運營,讓他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從北京西站到雄安站只要50多分鐘,比過去開車通勤節約了近一半時間。
在京津冀,京雄城際等多條交通要道的建成通車,正在為這個區域打開發展新空間,而“常永山們”從這個區域的四面八方趕來建設“未來之城”的火熱場景,則是京津冀邁向世界級城市群的縮影。
在當代中國的版圖上,首都北京與天津市緊密相連,河北省環抱在二者周圍,三地共同構成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京津冀”——超過1億人口生活在兩座直轄市、11個地級市所轄的21.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
若從這些數據看,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群”。然而,長期以來的發展不平衡,卻又讓這個重要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與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我國的長三角城市群存在較大差距。京津冀的核心北京也面臨霧霾重重、交通擁擠等問題。
“長期以來,京津冀城市群腹地發展較弱,大的城市過大,小的城市過小,缺乏‘二傳手’。北京要進行功能重組,要進行非首都功能疏解。”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葉堂林說。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還需從更大的范圍來考量。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子落定,滿盤皆活!“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開始從諸多學者的論文中“走”出來,寫入文件、變為現實。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河北雄安新區設立,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首都北京發展成“一體兩翼”,步入新的空間格局。
天津改變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相向連綿發展的態勢,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將雙城之間736平方公里區域劃為綠色生態屏障,與京津冀區域的生態涵養區連接起來。
河北一方面抓住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另一方面調整石家莊、保定、秦皇島、張家口等地部分行政區劃,實現節點城市擴容,打造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微中心”。
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支撐,天津港與河北省港口變無序競爭為密切合作,京津冀世界級港口群建設不斷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攜手起飛”;京張高鐵等一批標志性工程開通,“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體骨架基本成型……
經過多年調整,北京“瘦身提質”,推動一批區域性批發市場、一般性制造業企業、學校、醫院有序向外疏解;天津“強身聚核”,加速發展信創產業,加快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打造;河北“健身增效”,大力去煤炭、鋼鐵、玻璃、水泥等產能,三地產業結構正在不斷優化。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已分別列入三地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國際一流”“高質量發展”等成為三地為實現這一目標配套的關鍵詞,創新將是發力的重點。
“從世界實踐來看,灣區(三角區)經濟是城市群建設主流。北京、天津、雄安三角區彼此距離相當,具有強大的核心城市、發達的港口城市、健全的創新體系、富集的創新資源、高效的交通設施、合理的產業分工協作、包容的文化創新創業氛圍。”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張貴說。(參寫記者: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