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鄉(xiāng)的“年糕”陪你就地過年
長城網(wǎng)記者 高航
在石家莊市井陘縣的張家峪村,一大早就看到半坡上的石頭院子里冒著裊裊炊煙。這是村民郭生米家的院子,老郭和老伴兒王春林在自己小院兒里忙碌著,他們想蒸一鍋年糕,寄給遠在外地的兩個兒子,因為今年他們都不能回家過年了。
剛上鍋的年糕。長城網(wǎng)記者 高航 攝
大兒子郭志偉在石家莊工作,小兒子郭志強在山東青島工作。元旦過后,郭志偉到廣東出差,郭志強到煙臺出差,恰逢年關又碰上疫情,兩人也就分別滯留在了外地。
今年一月份,國家下發(fā)通知,鼓勵員工在工作地休假,就地過年。說起這樣一個“就地過年”的號召,我問老郭,有沒有覺得不太理解,畢竟春節(jié)和年對于咱們中國人的意義是非凡的。因為就地過年只是倡議并非絕對,所以還是有選擇的,尤其是對于農(nóng)村來說,對于“年”的期待更加強烈。但是,老郭的回答卻讓我倍感意外。老郭說:“上邊的政策也是為了咱老百姓負責任,很理解,所以我專門給孩子們打了電話,讓他們就在外邊過年吧!”選擇就地過年并沒有讓我感到意外,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作出這個決定的竟然是老郭兩口子,而不是相對見過更多世面的兩個兒子。
就在這個時候,村里的老石碾也咕嚕咕嚕地響了起來,我出門一看,是82歲的老村支書張明老兩口兒,他們正在石碾上碾玉米。老支書說,想把玉米磨了面寄給兒子,好讓他們過年吃。本來兒子計劃接他們到市里過年,但是今年自己不打算去了,而且還囑咐兒子不要回來過年了。然而,讓我更加感到意外的是,在這個村子里住著五十多位留守老人,大家?guī)缀醵甲隽送粋€決定:讓孩子們就地過年!
年糕寓意著年年有余,高高興興,甜甜蜜蜜。看著正在揉搓黍米面的妻子,老郭說:“給他們寄點過去,雖然離得遠,但是吃了家里的年糕,一家人就黏黏糊糊地黏在一起了!”揉完米面,妻子王春林端著盆來到院子里,老郭早已架起了柴爐,正在忙著燒火。架上鍋,王春林把準備好的黍米一層一層撒進鍋里,撒一層黍米撒一層紅棗,嘴里還念叨著“多放點,多放點,紅棗放得多年糕才甜”。
郭生米兩口子給兒子打視頻電話。長城網(wǎng)記者 高航 攝
一鍋年糕剛蒸好,老郭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微信給兒子打了視頻電話。老郭說:“年糕蒸好了,給你視頻看看,先飽飽眼福!”
遠在山東煙臺的二兒子郭志強也囑咐著老兩口:“你們想吃啥吃啥,別舍不得!”
老郭回復著:“不用惦記家里,我們吃的喝的都不缺,外邊有人給送進來!”
視頻電話的兩頭都在叮囑著彼此,話里話外對這個不能相互陪伴在身邊的年流露著些許遺憾和牽掛。但是,這一鍋來自家鄉(xiāng)的年糕,給了遠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一份最大的安慰。就像郭志強說的,雖然不能回家,但是能吃到家里寄來的年糕,就像在家里一樣。
這一次的采訪,讓我感到非常觸動。我觸動于一個大山深處農(nóng)村老漢的這份理解,更觸動于他們相信黨和政府,堅定跟隨著國家號召的步伐。像千千萬萬個選擇就地過年的人們一樣,他們堅信,我們終將迎來疫散春歸的那一天,迎來像郭志強所期待的那樣“每一個人闔家團圓的一天”。
我就在想,這是為什么呢?或許就是那句老郭看似不經(jīng)意間輕描淡寫所說的“不用擔心家里,家里啥也不缺,都有人給送進來”,這一句話背后的另一個故事吧......
總策劃:邵 荃 張國鋒
策 劃:曹朝陽 趙永剛
統(tǒng) 籌:田 夢 姚 杰
編 導:田 夢 王 瀟
記 者:高 航
攝 像:姚 杰
后 期:姚 杰
視 覺:姚 杰 筵 怡
化 妝:岳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