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小分隊記者 劉師豪 霍少軒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濕地系統,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華北之腎”。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保護關系到區域生態安全和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直接影響著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過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將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作為雄安新區建設的先行重點任務,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如今,淀區總體水質達到10年來最好水平。水清了,鳥多了,魚蝦肥美了,曾經“臟、劣、臭”的淀水煥發“新”機,浸潤著雄安大地。
第一站:一體化污水處理站
“淀里的水越來越干凈,現在進淀還能看到不少野鴨子、鴣丁,以前基本都見不著。”家住安新縣下張莊村的張淀國說:“這兩年淀區環境有了明顯的變化,夏天在岸邊可以清楚看見水中的小魚。”
安新縣下張莊村三面環水,是白洋淀內典型的水村。經過開展污水、垃圾、廁所等環境問題一體化綜合系統治理先行項目,全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并達到地表水四類標準,垃圾做到了日產日清,公廁也煥然一新。
下張莊村污水處理站運維副組長王磊告訴記者:“生活污水進入調節池,經過一體化處理設備的厭氧、好氧、缺氧、沉淀和軟料過濾,達到排放標準,實現穩定排放。”
像下張莊村這樣的水村,白洋淀內還有77個。據統計,所有淀中、淀邊村共新建改建300多座新型環保公廁,新建89座高水平污水處理設施,真正實現了污水、垃圾、糞污不再入淀。
第二站:白洋淀南劉莊國考點
白洋淀共有兩個國考斷面,分別是南劉莊斷面和湖心區斷面。位于府河入淀口附近的南劉莊國考斷面受上游來水影響較大,直接反映入淀口水質;湖心區斷面水質情況直接反映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成效。
近年來,為加快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雄安新區謀劃建立“天地淀”一體化的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升白洋淀水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管保障能力。目前,已初步構建起以白洋淀為主的自動監測網絡,在整合利用雄安新區現有6個國考(淀區)和6個省控(跨市界)自動監測站點數據的基礎上,新建水質自動監測站6個、浮船站6個。
“2020年,新區生態環境局按照總書記關于‘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的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控源、截污、補水、治河,扎實開展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經過一年的努力,白洋淀淀區水質同比持續好轉,湖心區水質保持在Ⅳ類,其中2020年2、4、11、12月為Ⅲ類,定類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為23.7mg/L,同比下降9.54%。”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管理科工程師陳國敏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努力,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逐步恢復白洋淀‘荷塘葦海’風貌,讓白洋淀早日重現‘華北明珠’的風采。”
第三站:白洋淀環境資源法庭
不久前,雄安新區安新縣人民法院迎來了一個“新成員”,它就是白洋淀環境資源法庭。法庭的設立,讓愈發清新明亮的白洋淀擁有了量身定作的司法鎧甲與盾牌。
安新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白洋淀環境資源法庭庭長王建良介紹,白洋淀環境資源法庭是河北省首家實行環境資源案件“三審合一”的專門化法庭。“三審合一”是指人民法院在探索環境司法專門化的實踐過程中,將涉環境類案件不再按照現有民事、行政、刑事的類型由3個不同的審判庭分別進行審理,而是交由獨立建制的環保法庭進行統一審理,以期對環境資源形成全方位、綜合性的立體司法保護的案件審理模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王建良表示,白洋淀環境資源法庭堅持依法公正審理環資案件,將加大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有效威懾潛在犯罪,持續推動環資審判工作發揮實效。
冬日的白洋淀沒有了葦綠荷紅,卻更顯水天一色。少了游人的身影、汽船的轟鳴,淀區格外安靜。1月下旬的一場雪,飄飛的雪花散落其間,更為這片水淀增添了靜謐祥和的意境。“水干凈多了”“冬天的空氣好了”“鳥多了”“魚多了”……說起最直接的感受,居住在淀邊的百姓紛紛豎起大拇指。
2021年起,雄安新區將繼續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謀劃實施6大類38個重點項目,確保淀區水質持續改善。“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美麗家園。”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描繪的愿景,正在一步一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