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記者 楊建民 李代姣 信賀寧
2018年12月29日,京哈高鐵承德至沈陽段開通,讓承德告別了沒有高鐵的歷史。
2021年1月22日,G913次“復興號”高鐵列車駛入承德南站,標志著京哈高鐵京承段正式開通,承德全面進入高鐵時代。
如今,京承兩地軌道交通運行時間從原來的3小時縮至最短52分鐘,承德進入“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實現了與全國高速鐵路網的融匯貫通。
從赤峰開往北京朝陽的G3652次列車停靠承德南站,這是停靠承德南站的第一列高鐵。長城網記者 黃云霞 攝
讓京津冀聯結更緊密
“京哈高鐵京承段的開通,對于承德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特別是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發展大數據產業和數字經濟都將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河北經貿大學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專職副主任田學斌表示。
田學斌認為,目前,承德人口體量相對較小,有望通過軌道上的京津冀助力,推動承德“十四五”時期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發揮聚集人口與產業的功能,讓京津冀城市群結構體系更加完整。
“京哈高鐵京承段的開通運營將極大促進沿線地區資源開發,加快經濟發展。”石家莊鐵道大學研究生導師、副教授黃守剛稱,京哈高鐵京承段途徑區域經濟欠發達,高鐵的開通,能夠輻射帶動承德發展,從而實現資源、資金、人才、技術的優化配置,加快區域合作,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發展。
承德車務段工作人員準備迎接北京開往承德的首列高鐵。長城網記者 黃云霞 周文穎 攝
此外,承德市歷史悠久,素有“紫塞明珠”的稱號,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高鐵的開通將使京津冀地區旅客到承德觀光旅游的通行時間大大縮短,有利于進一步落實承德“三區一城”(即: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際旅游城市)發展定位,推動承德打造國際旅游城市和綠色發展樣板。
讓高速鐵路網布局更完善
京哈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京哈-京港澳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京滬、京廣、京張、哈大等高鐵干線聯網,通達華北、華東、西北等地。
京哈高鐵全線貫通為東北與華北新增了一條高速通道,讓數百年來“關內關外”的界限變得模糊。這條高鐵截彎取直,從北京引出后,不再經行山海關、錦州,而是穿過燕山余脈與遼西丘陵,經承德、朝陽、阜新直達沈陽。
黃守剛表示,京哈高鐵京承段開通前,北京至沈陽的旅行時間為5小時,開通后,不再需要繞行,旅行時間縮短為3小時20分鐘,較之以往縮短了1/3。京哈高鐵京承段的開通將聯通關內、關外地區高速鐵路,形成我國北方地區機動、靈活的快速客運網絡,大幅提升進出關鐵路客運能力,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我國快速客運鐵路網絡布局,使華北地區與東北地區的聯系更加緊密,進一步擴展華北地區高速鐵路網覆蓋面,加快形成東西并舉的進出關高速鐵路通道,極大方便沿線群眾出行。
平泉北站工作人員防護在崗,為進站旅客進行安檢。通訊員 楊新潮 攝
同時,經濟欠發達的遼西北地區也將隨著京哈高鐵京承段的開通運營迸發新的生機。業內人士認為,京哈高鐵全線貫通后,遼西北的朝陽將一躍成為東北的新門戶,成為連接東北與華北的橋頭堡,京哈高鐵也將打破東北地區鐵路進出華北能力的“瓶頸”。昔日隔斷東北與華北的山海關,客運功能將逐步減弱,貨運通過能力則會得到更大釋放。
“總之,京哈高鐵京承段的通車,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東北全面振興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黃守剛說。
以創新助力高鐵跑得更快、更穩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哈高鐵京承段飛馳的高鐵列車為CR400AF-G型復興號高寒動車組列車,可在-40℃極寒天氣下正常運行,因此也被稱為“最扛凍”的“復興號”。
該列車采用鉻鉬合金鋼螺栓螺母、低溫控制開關、自動化防凍結功能剎車制動、覆蓋防寒材料的供排水管等技術和設備,在車體上應用了防寒材料,衛生間用水和飲用水儲存容器增加加溫、保溫措施,可防止低溫時凍結。
興隆縣西站車站全景。通訊員 王麗遙 攝
一系列技術創新,不僅體現在飛馳的“復興號”列車上,更貫穿在京哈高鐵京承段的整個建設過程之中。
黃守剛告訴記者,北京朝陽站至五環路段周邊毗鄰部分居住小區,為降低噪聲,加強隔聲效果,鐵路建設中采用明洞封閉式聲屏障體系,工程規模及特點為國內外首例。
為保證鐵路及五環路交通運營安全,建設過程中,項目采用單孔大懸臂鋼桁梁整體拖拉,本橋采取“旁位整體拼裝,整體滑道及超長導梁特殊設計,一次性頂推拖拉就位”的施工方案,其中頂推施工最大懸臂長度達99米,為目前國際單孔最大懸臂鋼梁。
據了解,該線路還第一次大規模采用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軌道系統,能充分驗證時速350公里自主設計軌道系統的先進性、可靠性和穩定性。其中,項目全線設計采用以我國自主研發的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為主,以CRTSⅠ型雙塊式無砟軌道、岔區軌枕埋入式無砟軌道以及有砟軌道為輔的多類型軌道結構,型式齊全。
同時,首次引入并推廣了信息化生產系統,該項目的軌道板內埋入了可識別電子標簽,使Ⅲ型軌道板第一次擁有了“身份證”,規范了無砟軌道板的設計、生產、鋪設、精調運維全過程物聯網應用,實現軌道板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