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小分隊:記者 郭慶敏 王林紅
提起河北省遷西縣,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板栗。沒錯,遷西縣是著名的板栗之鄉,在40多萬人口中,以板栗為生的農民高達20萬人,占全縣人口的將近一半。每年,每位栗農在板栗身上獲得的收益超過4000元。
可以說,板栗產業已成為遷西縣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2019年,遷西板栗產業的產值超過24億元。
曾經僅僅被用來果腹和維持生計的小板栗,在遷西卻催生出一個響當當的縣域特色產業,年產板栗8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板栗生產基地。
這一切,都得益于遷西縣以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讓傳統板栗吃出了“新”滋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遷西板栗的標準化生產體現在哪里?又是如何實現優質高效的呢?請跟隨長城新媒體記者的腳步,到遷西縣一探究竟。
第一站:走進中國板栗博物館,探訪板栗生產“標準化”之源
在遷西縣縣城的西部,緊貼西環路,有一座中國板栗博物館。這座占地38.6畝、展區面積5000平方米的博物館,落成于2011年,是我國第一個以板栗為主題的博物館。
“豐饒的土壤,適宜的氣候,成就了遷西縣‘中國板栗第一鄉’的盛譽。”12月9日,在中國板栗博物館的展廳里,講解員張建榮告訴記者,遷西是唐山市唯一的純山區縣,在這里,山地主要由片麻巖組成,有機質含量高,而且,通氣透水性好,為板栗提供了優越的生長條件。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漁獵于灤河岸邊,采榛栗為食”。
“在遷西縣境內,樹齡在一兩百年的板栗樹隨處可見,生長了三五百年的老栗樹至今依然枝繁葉茂。”張建榮說。
如果只是依靠自然生長,一棵板栗樹,從種植到結果,需要等待20年。真算是“爺爺種樹孫子收”,見效太慢。
于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遷西縣開始進行板栗科學剪枝試驗。果樹專家們登山爬坡,走村入戶,為農民講解人工嫁接新技術,通過科學化管理,板栗樹種植四五年就開始結果。
遷西縣因勢利導,以科技為引領,把發展板栗產業作為治窮致富的翻身仗來部署,陸續出臺《板栗標準化栽培技術》等多個文件。昔日沒人瞧得上的荒山野坡開始被老百姓搶著承包,全縣人均占有板栗樹達百棵以上,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
“經過近40年的發展,遷西縣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板栗的標準化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板栗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張建榮介紹說,2019年,“遷西板栗復合栽培系統”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第二站:在板栗產業研發中心,感受“研發”串起的板栗產業鏈
“板栗綠色生產管理技術”“板栗輪替更新整形修剪技術”……12月10日,位于遷西縣大黑汀水庫旁邊的亞灤灣國際酒店里,正在舉辦“有機板栗穩產高產新技術高級研究班”,講者侃侃而談,聽者聚精會神。
“研究班”的主辦單位,是遷西縣板栗產業研發中心。“僅2020年,我們就舉辦了4次類似的培訓活動,累計培訓1800多人次。”遷西縣板栗產業研發中心主任王鳳春告訴記者。
遷西縣板栗產業研發中心成立于2005年,承擔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強化對農民的培訓,培育板栗生產與加工的技術骨干。
“目前,我們已在遷西縣東寨村建設高標準板栗科技園區100畝,在遷西縣漢兒莊村建設板栗控冠修剪及授粉樹配置示范基地200畝,在遷西縣西荒峪村建設板栗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示范基地400畝。”王鳳春說,工作中,他們把基地作為林間課堂,邀請包括兩名院士在內的19位專家組成服務團,持續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在新技術推廣方面,現在已輻射板栗20多萬畝。
“以疏花疏果技術的推廣為例,不僅讓板栗畝產提高了10%,還幫助栗農增加了一份疏花的收入。”王鳳春說。
在忙于技術推廣的同時,王鳳春和他的同事們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另一使命:開發板栗栽培和加工的新品種、新技術。目前,他們已成功收集篩選出具有推廣潛質的種質5個,具有高產、早熟、抗旱等特異性狀的優系(株)15個。
走進遷西縣板栗產業研發中心的實驗室,迎面而立的臺式離心機、生物安全柜、臭氧發生器、氣相色譜儀等,一下子在記者的腦海里營造了一幅熱火朝天的科研場景。一臺小型中藥提取濃縮回收設備正在嗡嗡作響,工作人員拿著手電不時地照看著;旁邊的一臺設備也在咔嚓咔嚓地試制著他們剛剛研發的“栗花面膜”。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鏖戰,王鳳春和他的同事們終于破解了栗花純露、精華液等新產品的技術轉化難題,同時,還開發出栗花保健飲料、栗花酒、童栗茶、板栗嫩葉茶等新產品。
“從育種育苗到栽培管理,再到產品開發,研發中心為遷西板栗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王鳳春說。
第三站:在遷西縣新立莊村,領略板栗樹科學修剪的“門道”
遷西縣有棵600歲的“板栗王”,樹高20多米,一棵樹的產量最高時曾達四五百斤,即使“年老體衰”的現在,每年也能收獲100斤左右的板栗。
這棵樹就在新立莊村。由此可見,新立莊村種植板栗的歷史足夠悠久。
新立莊村位于中國板栗博物館的西側,全村215戶,戶戶都種板栗樹。“原先都是大高樹,現在講究科學修剪,板栗樹普遍都在兩三米高。”12月9日上午,正在地里修剪板栗樹的新立莊村村民趙艷成說,他今年63歲,種了20多年板栗樹,“原先,樹比較高,站在樹上修剪,很危險。現在,樹矮化了,有時候,站在地上就能修剪,而且,產量比原先提高了40%以上。”
遷西縣板栗產業研發中心研究員趙國強告訴記者,板栗栽培的標準化,首先體現在苗木的培育方面,對籽苗的來源、種植密度都有要求。一般情況下,育苗期需要兩年,第三年開始嫁接,正所謂,“三年嫁接四年壯,五年進入豐產期”。過去,不注重修剪,板栗樹“一年長一尺,十年長一丈”,現在,通過科學修剪,板栗樹“一年長一寸,十年長一尺”,比原來更加通風透光,生命力也更加旺盛。
通過近年來對“標準化種植”的推廣,遷西板栗的優種率已達90%以上,產量也增加了80%到100%。
“就拿我們村來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村只有100多畝板栗樹,總產量只有七八萬斤。”新立莊村黨支部委員贠明閣介紹說,現在,他們村有600多畝板栗樹,年產量達到120多噸,“我們堅持不打農藥,人工割草,生產的板栗品質好、價格高,最貴的時候,每斤板栗的收購價超過10元錢。通過種植板栗,全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2019年,新立莊村成立了板栗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修剪、澆水、收購等服務。“專家們指導我們修剪樹木,板栗的產量提高了,我們的生活也富裕了。”正在村文化廣場鍛煉身體的新立莊村村民趙秀敏笑著說。
第四站:走進“尚禾谷”,洞察板栗加工的“原生態”品質
“尚禾谷”,全名為 “唐山尚禾谷板栗食品有限公司”,坐落在遷西縣翻鞍寨村的南側。
“我們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板栗專業合作社、全國規模最大的板栗倉儲中心、全國最大的板栗交易市場和國內規模最大的板栗深加工生產線,是國內唯一一家獲得‘板栗速凍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12月8日,一走進“尚禾谷”,這家企業的總經理張計校就告訴記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這里,板栗需要經過分揀、碳化、漂燙等13道工序才能完成從“原料”到“產品”的蝶變。
“在漂燙環節,我們用的全部是純凈水。”在1.5萬平方米的板栗深加工自動化生產車間里,公司副總經理宴國新對記者說,“我們的兩條深加工生產線,科技含量和自動化程度達到了國際同行業的最高標準;殺菌車間的衛生標準,達到了醫院手術室的水平;我們的低溫庫里,半個小時就可以達到零下38度。之所以采取這些措施,目的就是最大程度減少營養流失,保持板栗的‘原生態’。”
即使如此,每批產品還要再經過“化驗”這一關。在“尚禾谷”的化驗室里,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一絲不茍地對抽檢的樣品進行微生物檢測。“化驗合格后,產品還需要經過十幾天的觀察期,確保沒有任何質量問題。”宴國新解釋說,這樣做,就是為了保證產品的品質。
“產品品質是企業生存的關鍵。沒有良好的品質,就不會有源源不斷的訂單,更不會有越來越好的效益。”張計校說。
目前,“尚禾谷”已推出板栗仁、板栗粉、板栗窩頭等16種產品,日產量6萬件,月銷售200多噸、銷售額600多萬元。
就這樣,80多名員工在“尚禾谷”用自己的汗水為企業創造著業績,也為自己創造著美好的生活。“我是這里的一名倒料工,每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錢。”在“尚禾谷”碳化車間,61歲的遷西縣大黑汀村村民趙保山捧起一大把板栗,黑黝黝的臉上,布滿了笑容。
第五站:在遷西縣供銷社,體驗“板栗電商”的朝氣與活力
讓遷西板栗“飛”出大山,互聯網提供了一雙巨大的翅膀。
“直播帶貨,舌尖上的誘惑。歡迎來到遷西縣供銷社直播間……”12月9日,記者在遷西縣供銷社看到,一間由辦公室改造而成的直播間里,兩位年輕的工作人員正在面對鏡頭,你一言我一語地推銷著剛剛“干煲”出來的板栗。
“板栗不只糖炒一種吃法。”遷西縣供銷社基層組織科科長韓春花對記者說,“其實,‘干煲’的吃法更衛生,也更有營養。做法也很簡單,用電餅鐺就能完成。”
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被古代詩人稱作“灌香糖”的板栗,好吃又有營養,在遷西縣種植了75萬畝、5000萬株,年產量8萬噸。如何讓這一“東方珍珠”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遷西供銷社想到了打造“網上供銷”。
“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部分農產品出現了銷售難,縣供銷社的領導們審時度勢,決定組建供銷電商團,讓遷西板栗等特色農產品和文旅資源搭上‘互聯網+’的時代快車。”韓春花介紹說。
于是,他們組織系統內有特長、懂技術、熟業務、會管理的工作人員成立了網絡銷售團隊,在網絡平臺注冊了供銷賬號。6月30日,隨著第一條短視頻的發布,遷西縣供銷社邁出了“網上供銷”的第一步。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制作短視頻和直播帶貨。”韓春花說,他們對全縣專業合作社的生產銷售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重點產品建檔備案,鎖定了線上銷售的主要產品。同時,還與生產基地簽訂購銷合同,既保證了產品質量,又解除了對方的銷售難題。
對于這支以年輕人為主、電商銷售經驗幾乎為零的團隊而言,網絡銷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遷西縣供銷社迎難而上,聘請有經驗的學者、電商經理等,先后舉辦技術培訓20多期,在全系統形成了學電商知識、幫農戶銷售產品、助力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
目前,遷西縣供銷社的網絡銷售團隊已走進50多家專業合作社、30多個村莊,拍攝、發布作品90多個,銷售板栗等農副產品2000多萬元。
“這支隊伍雖然年輕,但大家表現出來的活力和朝氣時時激勵著我。”韓春花說,“我們一定會嚴把質量關,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放心的農產品,讓農民朋友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