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記者 張藝萌 劉瀾瀾
【人物檔案】
康愛國,男,1965年11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正高4級),河北省第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1984年10月參加工作,一直在河北省康保縣植保植檢站從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植保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及研究工作37年。2020年,康愛國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康愛國正在田間地頭研究病蟲害。(資料圖)
【人物故事】
作為一位受人認可的病蟲害專家,康愛國認為,是工作成就了自己。
“我父親就是從事植保工作的,受父親的影響,我從小就對農業病蟲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康愛國說,“我父親六十年代從保定農校畢業,自愿到康保縣支邊,從事了植保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1984年9月,康愛國的父親由于身體原因,離開了他喜愛的工作崗位,把植保事業的夢想寄托在了康愛國的身上。這一年,康愛國懷揣父親的夢想,走進康保縣農業局植保站當上了一名病蟲測報員。誰知,這一干也是三十多年。
這位河北省特等先進工作者,37年來一直承擔國家重大病蟲害草地螟、粘蟲等系統監測任務。他放棄節假日,常年累月堅持病蟲害系統野外調查,以堅韌的耐心和毅力,克服枯燥和乏味,堅守植保工作第一線。
2020年,康愛國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草地螟系統監測的 “偵察兵”和“前哨”
田間地頭,就是康愛國的工作間。一到夏天,康愛國就需要忍受壩上地區強烈紫外線照射,皮膚被曬得脫皮,臉和身體裸露的地方被曬得黑紫,中暑是常有的事。
康愛國正在為當地農民傳授病蟲害知識。(資料圖)
遇上田間調查,康愛國還要忍受蚊蟲叮咬,常常是上午下田一身水,下午下田一身汗。這么多年騎摩托車下鄉調查,落下一身病傷,頭上現在還有下鄉車禍留下的縫合十一針的傷疤。
在這樣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條件下,康愛國收集、整理和積累了大量詳實的一手資料,同時還留存了上千種昆蟲標本和上萬張科研圖片,為開展重大病蟲發生規律研究和指導防治提供了依據。
草地螟監測預警是世界性難題,康愛國對這項世界難題發起挑戰。“只要耐下心來研究,一定會有所收獲”。這是康愛國一直的信念。
“目前康保縣草地螟系統監測資料長達35年以上,在國內是年代最長、最完整的。緣于此,我們植保站被國家測報處稱為草地螟系統監測的 ‘偵察兵’和‘前哨’。”作為草地螟主要研究人員之一,康愛國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科研的推廣項目,獲得多項創新研究成果,其中采用馬爾科夫鏈理論率在國內率先完成了草地螟數學預測模型,解決了困擾我國草地螟長期或超長期預報的瓶頸問題,連續8年長期預報準確率100%。
貼心的“農業科技指導員” 助力增產增收的“活財神”
多年來,康愛國針對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薄弱的縣情實際,開展調查研究,先后引進完成試驗、示范項目113項。
2000年以前, 壩上地區胡蘿卜田除草全靠人工,苗小草多,一天下來不僅費工,勞動強度還特別大。為了改變這一現狀, 他多次試驗篩選出高效胡蘿卜田除草劑,與人工除草相比,每畝除草成本由85元下降到15元,功效提高5至6倍。此外,他還深入全縣15個鄉鎮160余個村共800余塊麥田進行莜麥堅黑穗病害發生情況普查,光調查樣點就多達4000個,準確掌握了病害發生動態,挽回經濟損失2000余萬元。
康愛國正在研究樣本。(資料圖)
那時的康愛國,在縣植保領域早已小有名氣,一些種植公司和合作社瞅準了這塊“金子”,想用高薪將他挖走,但都被他婉拒。在康愛國看來,讓當地老百姓把糧食種好,是他的本分,也是最有價值的事。
康愛國手機里存有許多農戶和合作社的微信、電話,生產上出現問題能通過網上解決的就及時解決,不能確定的就到實地了解情況。
“老康是貼心的‘農業科技指導員’,更是幫助我們增產增收的‘活財神’!”康保縣農業局局長劉棟軍說。
康愛國正在研究樣本。(資料圖)
37個寒來暑往、37載春夏秋冬,經受過風沙的肆虐、感受了致暑的驕陽、嘗受了刺骨的寒風,更經歷過挫折與失敗,但康愛國始終無怨無悔堅守在植保工作第一線。
當記者問,“您接下來的目標是什么,還會一直做下去嗎?”他回答說:“我會一直踐行當年日記寫下的那句話:植保人,初心在,不拼命事不成!為了鄉村振興,為了大地豐收,我愿傾盡所學,燃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