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中之貧”到“黃土生金”
——阜平縣發展六大扶貧產業帶富貧困群眾
近日,一場秋雨過后,地處太行山區的阜平縣增添了不少涼意。大山深處的駱駝灣村“回家吃飯”農家院人頭攢動,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這里品嘗地道的農家飯。
“每個月能掙2100元,公司還管三頓飯,這樣的好日子從來沒想過!”把面糊倒進平底鍋,成型后翻個兒……在農家院廚房,70歲的唐榮美熟練地做著當地特色美食攤黃子。除了務工收入,她家的房子也流轉給旅游公司做民宿,每年還能再增收8400元。而在8年前,她年收入還不到900元。不僅唐榮美,脫貧后的駱駝灣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13620元。
駱駝灣村的喜人變化,是阜平縣奮力書寫脫貧攻堅新時代答卷的生動寫照。
阜平多山,“九山半水半分田”。全縣除了10多萬畝水澆地,剩下的多是山脊上的“巴掌地”。土地貧瘠,種糧食只能靠天,還沒有多少收獲。2014年,全縣209個行政村中有164個貧困村,占78.5%;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44415戶108121人,貧困發生率為54.4%,是我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是真正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為了擺脫貧困,縣里也曾動員農民“兩種兩養”:種核桃樹、種棗樹,養牛、養羊,結果卻難遂人愿。
穩定脫貧,出路在哪兒?
2012年1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踏著冰雪來到阜平縣,深入龍泉關鎮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考察革命老區扶貧工作。總書記進村入戶看真貧,同鄉親們一起商量脫貧致富之策,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幾年來,阜平縣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游則游,真正把貧困地區的比較優勢發揮好,形成穩固、持續的扶貧產業鏈條。
該縣推進精準扶貧脫貧,培育壯大脫貧產業,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結合自身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現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藥材、規模養殖、家庭手工業、生態旅游等6大扶貧產業,基本形成“長短結合、多點支撐、綠色循環”的扶貧產業體系,實現全縣164個貧困村產業全覆蓋,讓貧困群眾真正富起來。
經過7年多時間不懈努力,曾經的“貧中之貧”蝶變為“黃土生金”之地,綠水青山也變成了“金山銀山”。今年2月29日,省政府正式宣布阜平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從衣食住行到醫療教育,從道路交通到農村面貌……幾年來,阜平縣緊緊扭住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編織成一張兜住貧困群眾基本生活的民生安全網,讓群眾享受到更多民生福利,有更多獲得感。
推進住房安全保障,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高標準建成41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共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10313戶、31850人,對25個特色保留村的2322戶民居實施了提升,改造農村危房19290戶,實現全縣農村不安全住房清零。
教育健康同步推進,落實各項兜底保障政策。新建13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扶貧政策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完成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硬件升級,慢性病救助和家庭簽約醫生服務全面落實。識別確認農村低保戶12112戶15223人,實現應保盡保、應助盡助。
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增強農村持續發展支撐。實施總投資2.27億元的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成三級以上公路455.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及街道硬化710公里,完成總投資1.5億元的貧困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建設通信基站1176座,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
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隨著全縣富民產業的興起、群眾住房條件的改善、基礎設施的完善、旅游產業的發展,廣大群眾不僅擺脫了物質貧困,也實現了思想脫貧、精神脫貧。貧困群眾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轉變,由“揣著手等”到“背著手看”再到“甩開手干”轉變,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人勤地不懶,每月收入至少6000元!”去年,北果園鄉草場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白富慧,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新居后不等不靠,在安置區附近的阜平硒鴿產業園找到了新工作,靠養殖硒鴿增加了收入,過上了好日子。
內生動力生,致富志氣高。如今,阜平縣的田間、大棚、手工業廠房里,都是一派忙碌景象。近5000名年輕人回鄉創業,農村的人氣越來越旺。截至今年6月底,阜平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9844元,是2012年的3.1倍。(記者 寇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