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張世豪)位于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縣土地貧瘠,全縣山場面積326萬畝,占總面積的87%,耕地面積僅21.9萬畝,人均0.96畝,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
曾經,這里深度貧困,2014年全縣209個行政村中有164個貧困村,占78.5%;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10萬人,貧困發生率54.4%,是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幾年過去了,經過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2020年2月底,阜平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6月底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正值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新的挑戰,阜平縣的脫貧攻堅成效怎么樣?近日,記者深入貧困村、扶貧車間、現代農業園區探訪。
直播帶貨賦能傳統種植業
9月12日,北果園鄉店房村,74歲的王道春正在養護山上的棗樹,老人家中有幾道溝的棗樹,最多時每年有數萬斤的產量,曾是家中主要的收入來源。他說,幾年前受市場行情影響,加上地處太行山深處,大紅棗出現銷售難的問題,低迷的市場價格一度急壞了王道春。
店房村位于河北省阜平縣東南部,全村轄13個自然村,所轄土地上有荒山1.5萬畝、林地1.2萬畝,而耕地僅有720畝,占全村土地的2.6%。
王道春(右)在棗樹下介紹情況。長城網記者 李奇昊 攝
“這里空氣好、土壤好、棗樹品種也好,村里的棗樹種植有上千年的歷史,村民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我們村被稱為‘大棗第一村’。這些年村子發展起來了,但脫貧后村民進一步發展還得從棗樹上做文章。”棗樹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王道春覺得很可惜。
如今,村里建起紅棗加工廠,村民也開始改變單純賣紅棗的習慣,通過對紅棗深加工,制作出棗夾核桃、棗干、棗茶等多款產品,2019年企業銷售額達到2000多萬元,帶動40多名村民就業。
最讓王道春感到振奮的是,今年5月縣長賈瑞生走進長城新媒體直播間,參加“縣長帶貨 愛心助農”公益直播活動,面對直播鏡頭,賈縣長為阜平大棗“代言”,短短五分鐘賣出了4800余份。
“縣長帶貨的效果非常好,讓大家看到更好的銷售渠道,極大提高了村民們的積極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生活會像這大紅棗一樣越來越甜。”王道春望著樹上的紅棗說。
扶貧車間助力貧困戶增收
張成云在平石頭村扶貧車間接受采訪。長城網記者 李奇昊 攝
48歲的張成云是龍泉關鎮平石頭村人,她家的耕地已經流轉出去,每年每畝有800至1000元的流轉費用。之前,丈夫到保定市區打工,每天可以有100多元收入,張成云在村里照顧年邁的公公和正在讀小學的孩子。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推動下,她家已經脫貧。
“疫情期間,愛人無法打工,但家門口的扶貧車間開工制作防護服、白大褂,我在這里上班,成了家里的‘頂梁柱’。”9月12日,見到張成云時,她正在加工白大褂,一臉笑意。疫情期間,這里最多有30多名婦女在工作。
由于是轉型生產,每天可以拿到60元至80元的工資,熟練后將實行計件工資。復工的消息通過村里的大喇叭發布,張成云和其他20多名貧困戶到車間上班。
“那時候正愁沒活干,復工的消息傳來,我們都很高興,而且就在本村上班,不用擔心受疫情防控的影響,一邊照顧好家里,一邊能把工作做好。”張成云說。
目前,阜平全縣15人以上加工點發展到223家,插花、紙盒、手工編織等“小手工活”進農戶項目3245戶,年增收1.1億元,覆蓋113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84個,帶動群眾10045戶135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869戶6755人,家庭手工業加工廠人均年增收1.8萬元,小手工活進農戶項目人均年增收3000元。
現代農業園區讓貧瘠地變成“花果山”
阜平縣大道萬畝林果示范基地負責人張國威介紹基地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脫貧情況。長城網記者 李奇昊 攝
“我們從來不認為脫貧是個事兒!”9月12日,在阜平縣大道萬畝林果示范基地見到張國威時,望著漫山遍野的梨樹,他自信滿滿地說。
作為基地負責人,張國威提供了一組數據:通過與當地協商,以每畝800元流轉當地荒山地,讓貧困戶獲得“地金”;由于林果基地需要大量勞動力,優先錄用貧困戶務工,讓他們獲得“薪金”,兩項加起來就為當地一個村帶來了400多萬元收入。
“林果基地常年有500多人務工,其中貧困戶占七成以上,工資都是按月發放,預計今年將為全部務工人員發放1000多萬元工資,每名務工人員平均可以收入兩萬元。”張國威說。
69歲的當地村民顧秀圻是這里的機械手。老顧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他與患有腦血栓后遺癥的老伴在村里生活,此前只能靠種幾畝山地生活,如今家中的地流轉出去,就來到基地務工。
“去年一年,我有278天在基地工作,每天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加上做其他一些工作,一年收入三萬元不成問題。”顧秀圻說,歲數大了,但是過更好日子的奔頭不減。
目前,阜平全縣蘋果、桃、梨等發展到9.7萬畝,年增收達到2.04億元,通過土地流轉及園區務工等方式,覆蓋全縣121個行政村,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9482戶27420人,人均年增收3285元。隨著林果種植面積擴大,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了5.3個百分點。昔日裸露的荒坡變成了“花果山”,進一步筑牢太行山區生態安全屏障。
資料鏈接:
從“貧中之貧”到“黃土生金”
——阜平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調研與思考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
在這個歷史關鍵節點,曾經的“貧中之貧”——阜平縣提交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0.81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832人,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54.4%下降到0.45%。
——2020年2月29日,河北省政府正式宣布阜平退出貧困縣序列。
——6月底,阜平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里的富民產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群眾精神面貌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阜平人、所有心系阜平的人,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把“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殷切囑托逐步變成生動現實。
“貧中之貧”蝶變奔小康
阜平位于保定西部,太行深山區,總面積2496平方公里,轄6鎮7鄉、209個行政村、1208個自然村,人口23.04萬。
曾經,這里土地貧瘠,全縣山場面積326萬畝,占總面積的87%,耕地面積僅21.9萬畝,人均0.96畝,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
曾經,這里深度貧困,2014年建檔立卡時全縣209個行政村中有164個貧困村,占78.5%;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4415戶108121人,貧困發生率54.4%,是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是真正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2012年1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踏著冰雪來到阜平縣,深入龍泉關鎮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看望革命老區困難群眾,共商脫貧之策。在這里,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7年多時間,曾經的“貧中之貧”蝶變為“黃土生金”之地,曾經的綠水青山蝶變為“金山銀山”。
腰包鼓了。截至2020年6月底,阜平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9844元,是2012年3262元的3.1倍;全縣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15.14億元,是2012年44.45億元的2.6倍。
產業活了。以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藥材、規模養殖、家庭手工業、生態旅游為主導的“長短結合、多點支撐、綠色循環”的6大脫貧產業體系,覆蓋全縣164個貧困村,實現每個貧困戶兩個以上的產業就業覆蓋。
房子新了。高標準建成41個搬遷安置區,共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313戶、31850人,對25個特色保留村的2322戶民居實施了提升,改造農村危房19290戶,實現全縣農村不安全住房清零。
服務好了。新建13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扶貧政策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完成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硬件升級,慢性病救助和家庭簽約醫生服務全面落實。識別確認農村低保12112戶15223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101戶、12972人),實現應保盡保、應助盡助。
設施優了。實施總投資2.27億元的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成三級以上公路455.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及街道硬化710公里,完成總投資1.5億元的貧困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建設通訊基站1176座,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吃水難、用電難、通訊難等問題。
阜平縣決戰脫貧攻堅的具體舉措
“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開發生態旅游則搞生態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較優勢發揮好,使貧困地區發展扎實建立在自身有利條件的基礎之上。”
阜平,老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脫貧難在哪兒?難在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人才資金匱乏,但最根本難在沒有發展思路。
阜平結合自身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現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藥材、規模養殖、家庭手工業、生態旅游等6大產業,基本形成“長短結合、多點支撐、綠色循環”的扶貧產業體系,實現全縣164個貧困村產業全覆蓋,讓貧困群眾真正富起來。
推進精準扶貧脫貧,培育壯大脫貧產業是基礎,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是關鍵。從衣食住行到醫療教育,從道路交通到農村面貌……阜平緊緊扭住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這個基本保障,編織一張兜住貧困群眾基本生活的民生安全網,讓他們享受到更多民生福利,有更多獲得感。
?。ㄒ唬┡嘤龎汛竺撠毊a業,拉動群眾收入持續增長
現代食用菌產業讓貧困戶“借船出海”。2019年,阜平食用菌產業扶貧做法入選農業農村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評選的產業扶貧典型案例。阜平縣沒有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傳統,把食用菌培育為脫貧主導產業,靠的就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當地依托李玉院士工作站、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阜平產業研究院和6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依靠科技引領增加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選材、種植、包裝、銷售等全鏈條進行創新,同時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為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食用菌核心園區以當地貧困群眾為種菇主力軍,聘請省內知名食用菌專家長期駐點現場指導,按照六位一體(政府+金融+科研+企業+園區+農戶形成產業聯盟)、六統一分(棚室、品種、菌棒、技術、品牌、銷售六統一,農戶分戶經營)模式,統籌美麗鄉村、示范園區和鄉村旅游有機結合,推動周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貧困農戶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實踐中。目前,阜平共建食用菌產業園區102個,高標準大棚4610棟,種植面積達2.1萬畝,年增收達到2.5億元,覆蓋全縣140個行政村,帶動群眾15131戶3723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620戶14750人,人均年增收6700元。今年上半年,種植香菇4200萬棒、種植春耳菌棒400萬棒、種植羊肚菌等其他小品種200萬棒。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阜平食用菌產業走上集約化、規?;?、品牌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高效林果產業印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阜平,耕地僅占全縣土地面積的5.84%,人均耕地僅0.96畝,70%的未利用地都在荒坡上。在中央有關部委和省、市大力支持下,阜平嚴格選取坡度25%以下、未利用的片麻巖坡地,引進客土進行土地整理,高標準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并確立了“集中建設西部高山蘋果種植、中北部晚熟桃樹種植、東南部葡萄種植三條林果種植產業帶”的發展目標。目前,蘋果、桃、梨等發展到9.7萬畝,年增收達到2.04億元,通過土地流轉及園區務工等方式,覆蓋全縣121個行政村,帶動群眾20631戶6209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482戶27420人,人均年增收3285元。隨著林果種植面積擴大,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了5.3個百分點。昔日裸露的荒坡變成了“花果山”,進一步筑牢太行山區生態安全屏障。
中藥材產業凸顯生態優勢。阜平坡地面積廣、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適合多種藥材生長。近年來,阜平根據氣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條件,大力發展黃芩、桔梗、板藍根、柴胡等仿野生中藥材種植,并通過金融扶持、獎補扶持等各種扶持政策推動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9萬畝,年增收0.81億元,覆蓋153個行政村,帶動群眾15117戶2215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50戶9321人,人均年增收3655元。
規模養殖盤活鄉村農業資源。2018年4月,引入北京野谷健康產業集團旗下硒鴿項目,合資成立阜平硒鴿實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以肉鴿養殖為紐帶的生態循環產業集合體,目前已建設完成存欄55萬對全國最大的硒鴿養殖基地。包含種鴿繁育、硒鴿養殖、食品深加工、果蔬種植、觀光旅游等在內的硒鴿產業,實現循環生態農業與一二三產業聯動,為全縣特色養殖業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2019年,阜平硒鴿扶貧項目獲評中國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十佳案例獎。此外,阜平還引進新希望六和生豬、玖興肉雞、康達肉雞等一批龍頭企業,打造飼料生產、畜牧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等各要素聚集的全產業鏈條。目前全縣新建生豬、硒鴿、肉雞等養殖小區370個,年增收2.6億元,覆蓋全縣93個行政村,帶動群眾9815戶276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954戶11781人,人均年增收9370元。
家庭手工業就地轉移剩余勞動力。針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大量閑置的實際情況,阜平確定“四個一批”(建立一批家庭手工業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帶動家庭手工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壯大一批家庭手工業專業化合作組織、發展一批家庭手工業公共服務平臺)目標,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出臺多項優惠政策,采取多項舉措,以增加農村家庭收入和實現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為目的,全力推進農村家庭手工業發展壯大。目前,全縣15人以上加工點發展到223家,插花、紙盒、手工編織等“小手工活”進農戶項目3245戶,年增收1.1億元,覆蓋113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84個,帶動群眾10045戶135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869戶6755人,家庭手工業加工廠人均年增收1.8萬元,小手工活進農戶項目人均年增收3000元。
生態旅游深挖生態與紅色歷史雙稟賦。阜平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紅色和綠色旅游資源交相輝映,品位高,種類多。除了天生橋、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等精品旅游景區,阜平重點發展駱駝灣、顧家臺、平石頭、花山等12個“鄉村旅游示范村”。2019年,駱駝灣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620元,顧家臺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109元,現在兩個村通過旅游驅動三產融合,已是脫貧攻堅實踐觀摩點。2019年,全縣接待游客64.6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7億元,覆蓋帶動群眾3230戶872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11戶4886人,人均年增收9000元左右。
?。ǘ┩七M住房安全保障,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阜平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充分利用易地扶貧搬遷、美麗鄉村建設、危房改造等政策,著力解決群眾住房安全問題。
2016年啟動易地扶貧搬遷以來,共建成37個搬遷安置小區,17714戶5374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313戶31850人,同步搬遷人口7401戶21898人)住進了新樓房。37個集中安置區,其中1個緊鄰工業園區、5個緊鄰旅游景區;按照“兩區同建”,在集中安置區配套建設35個標準化手工業加工廠、39個養殖園區、79個食用菌種植園區、87個高效林果基地,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穩定就業。并在所有搬遷集中安置區設立“就業之家”基層服務站,提供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
7年多來,阜平共改造農村危房19290戶,并對花山、馬蘭、平石頭等25個特色保留村的2322戶民居實施提升。同時,組織對所有非搬遷建檔立卡戶進行住房安全鑒定,通過搬遷、提升、危改三項措施實現不安全住房清零目標。
(三)教育健康同步推進,落實各項兜底保障政策
2013年以來,阜平緊緊扭住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綜合性保障扶貧精準發力,力促政策落實、群眾受益。
教育扶貧方面,新建13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新建2所城區學校,改造提升93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和薄弱學校確保貧困孩子們就近上學;全面落實“兩免一補”“三免一助”等國家貧困學生救助政策,做到了所有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無輟學。在國管局大力支持下,建成“夢翔汽車培訓基地”,成立北京—燕太片區職教扶貧協作區,燕太片區3省3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北京13所中高職學校及14家企業實現了職教資源共享。1935名學生依托“夢翔汽車培訓基地”到車企就業,人均年收入4-5萬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新華社、人民日報社把阜平職教中心依靠企業幫助貧困家庭孩子靠技術脫貧的做法寫成了內參。
醫療保障方面,完善提升13所鄉鎮衛生院和209個村衛生室,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托管阜平縣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深度幫扶縣中醫院,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建檔立卡人口醫保參保率和資助率均達到100%,“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一票制、一窗口”即時結算、醫療“三重保障”政策全面落實。常態化開展慢性病排查鑒定,落實政策服務。安排407名醫生成立237個(縣10個,鄉衛生院18個,209個村團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
兜底保障方面,按照“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要求,抓好低保、養老、殘疾人保障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截至6月底,識別確認農村低保12427戶1563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189人),實現了應保盡保、應助盡助。已有192名五保人員到縣城養老中心集中養老。
?。ㄋ模┗A設施提檔升級,增強農村持續發展支撐
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為持續穩定脫貧奠定堅實基礎。
道路交通方面,建成三級以上公路455.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及街道硬化等建設710公里,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820.2公里。“一心(縣城路網)、兩環(縣城繞城環線和縣域旅游環線)、七射(以縣城為中心的七條放射狀公路)、八聯(縣域內八條鄉鎮、景區、交通節點之間的聯接公路)”的交通路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安全飲水方面,實施了總投資2.27億元的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修建水源井431眼,修建蓄水池616座,鋪設管路255.23萬米,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
電力通訊方面,完成了總投資1.5億元的貧困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建設通訊基站1176座,電網、通訊全面升級。
光伏扶貧方面,全縣完成光伏扶貧電站總裝機量102.61兆瓦,實現了全縣164個貧困村和45個非貧困村光伏扶貧全覆蓋,帶動增收0.754億元,覆蓋帶動貧困戶11750戶27025人,戶均年增收3000元。
(五)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隨著全縣富民產業的興起、群眾住房條件的改善、基礎設施的完善、旅游產業的發展,廣大群眾不僅擺脫了物質貧困,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思想脫貧、精神脫貧。貧困群眾由之前的“要我干”向“我要干”轉變,由之前“揣著手等”到“背著手看”再到“甩開手干”轉變,由之前的“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起來了,田間、大棚、手工業廠房熱火朝天,村里沒有了閑人,一派忙碌景象。全縣已有近5000名年輕人回鄉創業,農村的人氣越來越旺,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堅定,過上好日子的信心更充足。
阜平縣奮進全面小康之路的經驗啟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脫貧摘帽后,阜平上下接續奮斗,堅決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統籌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工作,聚焦剩余貧困人口脫貧、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完善脫貧防貧長效機制三大任務,集中資源力量打好脫貧攻堅戰,穩步走向小康生活,走向鄉村振興。
從坐等救濟到發展個體經濟,再到融入市場經濟大潮,再生造血機制,阜平闖出一條可學習、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全面建成小康之路。
(一)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2013年,阜平縣村黨支部書記平均年齡56.3歲,初中以下學歷的占60%……立足縣情,阜平直面短板,緊抓“黨建”這個牛鼻子,強黨建促脫貧。圍繞“三年大見成效、五年穩定脫貧、八年建成小康”的奮斗目標,阜平實行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負責制,將全縣劃分為8個片區,實行常委負責制。鄉鎮干部包聯本轄區所有貧困村,村干部分組包聯貧困戶。
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調整班子,充實進有點子、有辦法、有擔當、有威信的帶頭人,形成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治理體系;健全村黨支部工作制度,加強集體學習,組織外出觀摩,堅持民主決策,現場解決問題,使一項項脫貧攻堅任務落地生根;把黨性強、作風好、會經營、善管理、守法紀作為選拔標準,使熱心農村工作、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人才脫穎而出;從農村致富帶頭人、優秀大學生村官、復員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中,選拔致富領富能力強的優秀黨員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從后備干部、有農村工作經驗干部、能干事會干事干部中選人才,從鄉鎮、縣直機關選人派駐。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50余名村優秀黨員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名黨群干部被選派到班子軟弱村,12名政法干部被選派到信訪問題突出村,5名懂旅游的干部被選派到自然資源優越村,幫助建強基層組織、謀劃脫貧攻堅。501名黨員致富帶頭人發揮精準幫帶和示范引領作用,把基層黨組織建成脫貧奔小康的戰斗堡壘。
?。ǘ┠酆狭?,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只有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才能合力打贏這場攻堅戰。
在脫貧攻堅進程中,阜平得到以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為代表的中直單位、以國防動員部為代表的部隊單位、以北京市西城區為代表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單位,以及省市各部門、兄弟市縣和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
京保協作、對口支援、“千企幫千村”行動、社會組織下鄉扶貧、志愿者參與扶貧等各種力量齊聚阜平,上上下下合力攻堅,群策群力,共同構建起大扶貧格局,發揮全社會合力脫貧攻堅的巨大能量。在健全組織動員機制、培育多元扶貧主體、搭建社會參與平臺、拓寬扶貧合作渠道基礎上,打破部門界限,精準配套政策,把扶貧工作由“撒芝麻鹽”變為“打組合拳”,將各方資源匯聚到阜平,為阜平引入更為先進的扶貧理念和方法,不斷優化扶貧內容和方式。
與此同時,為做好省市縣三級駐村幫扶力量的科學分配、精準發力,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阜平縣對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做出調整,除省市安排62個幫扶村外,其他102個貧困村和45個非貧困村全部安排縣級扶貧脫貧駐村工作隊。脫貧攻堅期內,貧困村脫貧退出的,駐村工作隊不撤離,幫扶力度不減弱。
?。ㄈ┚珳适┎撸?ldquo;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
脫貧攻堅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必須做到精準,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阜平始終聚焦“六個精準”,逐戶精準識別、摸清底數,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精準扶貧資金的投向,把致富產業找準,把脫貧路子找對。做到了致富產業、利益聯結、基本社會保障、結對幫扶對貧困戶的全覆蓋,讓惠民政策的水真正流到了戶里、洇到了地里。
阜平探索出以“老鄉菇”為典型的產業扶貧模式、以“顧家臺、駱駝灣鄉村旅游”為示范的旅游扶貧模式,依托當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貧困地區的脫貧產業,引導、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就地脫貧;對難以實現就地脫貧的貧困人口,嚴格按照易地搬遷標準,逐村逐戶摸底調查,精準確定搬遷人數,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通過產業園區與安置區同步建設,確保搬得出、能致富;創新“荒山綠化”土地扶貧模式及“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科技扶貧模式,通過荒山開發、發展高效林果產業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通過“集團化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區域協同發展”職教扶貧模式,幫助貧困家庭孩子掌握一門技術,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由政府兜底保障,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
(四)創新機制,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
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
剩余貧困人口脫貧方面,研究制定《阜平縣2020年剩余貧困人口脫貧方案》和《阜平縣2020年剩余貧困人口如期高質量脫貧推進方案》,逐戶建立了一個領導干部、一個幫扶責任人、一個家庭醫生、一個工商戶、一個防貧保險、一個社保兜底、一個產業利益聯結的“七個一”幫扶臺賬,逐戶明確幫扶措施和脫貧路徑。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方面,堅持“抓產業就是抓脫貧”,對縣6大主導產業扶持政策及金融保險政策進行了調整完善。科學統籌使用財政扶用于產業扶貧項目發展5.06億元,占比80%以上,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繼續向縣6大主導產業傾斜,今年第一批財政涉農整合資金6.2億元,提高帶貧益貧能力。特別是疫情期間,出臺各種政策扶持脫貧企業,做到產業發展壯大不減速,群眾收入不降低。
完善防返貧致貧工作機制方面,堅決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有勞動能力和弱半勞動能力者,通過持續加大產業就業幫扶力度,提高貧困人口生產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對喪失勞動能力和無勞動能力的,統籌落實醫保、低保、特困供養、養老保險、收益直補、臨時救助等綜合保障政策,提高轉移性收入。建好用好“智慧信息網”平臺。實現扶貧、農業、住建、醫保、教育、民政、人社、殘聯、金融、人保財險等10個部門數據資源共享,落實每半月一更新動態管理制度,奠定精準分析預警信息基礎。構建了“防貧保險”“阜民安康保”“助老健康御險”“農戶平安綜合險”和“社會救助基金”互為支撐的“四險一金”防貧保障體系,實現所有農戶全覆蓋,有效化解返貧致貧風險,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