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丁恒情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加強醫學倫理、科研誠信教育,發揮課程思政作用,著力培養醫學生救死扶傷精神。此外,要將醫德醫風、法律法規、急診和重癥搶救、感染和自我防護,以及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知識與技能作為醫務人員必修課。
醫生在抗疫最前線。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醫生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是人民身體健康的忠誠衛士。截至2019年底,我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292.8萬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億萬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廣大醫務人員義無反顧挺身而出,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帶給別人,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用仁心仁術、無私無畏和英勇作為,為人民群眾構筑起疫情防控的鋼鐵防線,有力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充分彰顯了“醫生”二字的千鈞重量。
“醫乃仁術,無德不立。”對于醫務人員而言,即便醫術水平再高、治病能力再強,如果醫德醫風不好,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醫生。但令人遺憾的是,違反醫德醫風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個別醫務人員放松自我要求,把歪心思動在病患的“救命錢”上,如過度治療、開大處方、接受病人請吃、拿紅包、吃回扣等,這都嚴重損害了病患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不僅使醫務人員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甚至還成為醫患關系緊張的“導火索”。
醫者仁心,醫道無私。醫務人員的職業特性,決定了合格的醫務人員必須首先在道德上頂得起、立得住、過得硬。作為醫務人員,如果見利忘義,打患者主意,撈病人錢財,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方面出現偏差,如何能踐行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醫者初心?對此,《指導意見》強調將醫德醫風作為醫務人員必修課,這既是對具體工作的要求,也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醫務人員隊伍的題中應有之義。廣大醫務人員要以德立身、以德立醫、以德施治,明確行為規范,堅守行為底線,加強自我修養,樹立“醫術精湛、醫德高尚、醫風嚴謹”的醫務人員良好形象。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加強精細化管理,建立完善醫務人員醫德醫風考評制度,并與晉職晉級、崗位聘用、評先評優等直接掛鉤,嚴格執行醫德醫風“一票否決”。
醫德醫風事關民生,事關醫務人員的良好形象,事關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特別是隨著人民健康意識的普遍增強,人們更加追求生活質量、關注健康安全,不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這必然帶來層次更高、覆蓋范圍更廣的全民健康需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從嚴從實修好醫德醫風建設這門必修課,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為人民提供最好的衛生與健康服務,就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身心健康的需求,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夯實健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