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于昌黎縣的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的葡萄園。河北日報記者 趙杰 攝
工作人員在查看酒窖中的橡木桶。河北日報記者 趙杰 攝
那塊亮閃閃的金牌,經常會讓司徒軍回想起不久前一場難忘的比賽。
一年一度的G100葡萄酒及烈酒評選賽,被專家稱為目前國內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酒類專業大賽。2020年3至6月,2538款葡萄酒和烈酒角逐這一賽事。挑剔的評委逐一品評,最終,茅臺昌黎葡萄酒公司生產的葡萄酒殺出重圍,獲得金獎。該公司董事長司徒軍感慨萬分:終于站上了全國葡萄酒行業的最高領獎臺。
“2018年以來,在國際國內各項葡萄酒大賽中,已有59枚獎牌花落昌黎。”近日,昌黎縣委書記趙青英在向記者介紹這些獎牌的來歷時說,59枚獎牌,帶動了年產值35億元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
進口葡萄酒來勢洶洶,搶占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葡萄酒產能嚴重過剩,競爭異常慘烈……有專家說,近幾年,國產葡萄酒生產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
昌黎產美酒,是全國葡萄酒重點產區。挑戰與重壓之下,昌黎葡萄酒為何依然能散發出香醇的“味道”?
產業提升的抉擇:不再新增工業化葡萄酒生產線,兩年投資9億元建酒莊
記者在昌黎,聽說了這樣一件事:不久前,一位外地客商帶來了一個總投資3000多萬元的葡萄酒項目,想投資建設一條葡萄酒生產線。出人意料的是,該項目被婉拒了。要知道,這意味著把可觀的稅收和就業崗位擋在了門外。
面對記者的疑惑,昌黎縣葡萄酒業管理局副局長侯秀偉解釋:這并不稀奇,從2018年開始,昌黎就不再新增工業化葡萄酒生產線;現在,酒莊才是我們的新選擇。
工業化葡萄酒生產線與酒莊有何區別?
侯秀偉帶著記者來到了朗格斯酒莊,這是全國第一家用“酒莊”命名的葡萄酒企業。
朗格斯酒莊依山而建,明黃色的歐式建筑盤踞在半山腰上,周邊圍繞著綠油油的葡萄園。微風吹過,葡萄園掀起綠浪,陣陣果香撲鼻而來。
“你看,這就是酒莊的門檻——擁有自己的釀酒葡萄基地。”在葡萄架下,朗格斯酒莊首席釀酒師崔彥志講起了酒莊的優勢:好的葡萄酒是“種”出來的,酒莊對自有葡萄基地有著近乎苛刻的管理,讓產品贏在起點。這是工業化葡萄酒生產無法相比的。
葡萄園里,幾位農民頂著日頭正彎腰鋤草,汗水不時從額頭滴下。“在這里侍弄葡萄比在別處要辛苦得多。除草劑、化肥等一律禁止使用。”他們告訴記者,這是為了使葡萄達到有機綠色標準。目前,釀酒葡萄正處于關鍵的轉色期,含糖量正在上升,必須盯得仔細些。
朗格斯酒莊擁有1800畝釀酒葡萄基地。正常年景,別的葡萄園一畝可產2000公斤釀酒葡萄,但朗格斯酒莊卻嚴格控制產量,畝產不超過500公斤。雖然產量少了,但每一粒葡萄都含有更多的糖分、營養物質等。這樣的葡萄,才能釀出好酒。
酒莊的優勢還有很多。侯秀偉說,在國際紅酒市場,酒莊釀造的紅酒就是高質量紅酒的代名詞,羅曼尼·康帝、拉菲等國際知名的紅酒都是酒莊釀造的。
“從2018年起,昌黎就對工業化葡萄酒生產線說不。”趙青英透露了昌黎葡萄酒的“釀造秘方”:兩年多來,昌黎一直堅守這條“紅線”。在國內其他紅酒產區紛紛擴大產能的同時,昌黎不僅沒有在擴大工業化葡萄酒的產能上投一分錢,還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壓縮產能轉型酒莊,投資9億元用于酒莊的建設、升級。
目前,昌黎擁有中糧華夏、茅臺鳳凰、朗格斯、金士國際等12家酒莊。那59枚獎牌,其“主人”全都是酒莊。
緊抓消費升級機遇:產能一噸未增,產值卻增長了10億元
大青石壘成的車間古樸無華,水泥筑成的儲酒倉今天已難得一見,黑色的酒缸閑置在車間的角落……歷經歲月的洗禮,如今人們已難以想象其當初的繁忙。
“這是中國第一個干紅釀造車間。”昌黎地王釀酒有限公司董事長趙世輝,曾參與中國第一瓶干紅葡萄酒的研制工作。1983年,原昌黎葡萄酒廠自主生產了中國第一瓶干紅葡萄酒,并擺在國宴上。很多人評價,這里是中國葡萄酒產業的一個起點。
種葡萄、建酒廠、釀酒……年復一年,昌黎葡萄酒產業埋頭走了30多年,才有了現在厚實的“家底”,成為全國葡萄酒重點產區。
如今,昌黎為什么對酒莊情有獨鐘?在侯秀偉看來,這些都是被市場倒逼出來的選擇。
“最高峰時,昌黎葡萄酒產量占全國的26%。”在趙世輝簡單的描述中,記者感受著昔日的輝煌:當時昌黎大街上到處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有運紅酒的,有運葡萄的……昌黎的酒廠也遍地開花,最多時達58家。
誰也沒有想到,原本紅紅火火的市場,變化竟會來得如此突然。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此后不到10年時間,進口葡萄酒就搶占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趙世輝說。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證實了他的說法:2019年中國進口葡萄酒61245.88萬升,占據了全國葡萄酒市場的半壁江山。
市場的變化,讓國內葡萄酒產能過剩的弊端也顯露無遺,大部分酒企陷入了拼成本的惡性競爭。
“2010年前后,市場上最便宜的干紅葡萄酒一瓶只賣幾元錢。而釀造一瓶干紅葡萄酒需要一公斤釀酒葡萄,一瓶酒的售價甚至連買葡萄的成本都不夠。”趙世輝說。
進口酒的沖擊、低端競爭的困擾交織在一起,讓高歌猛進的昌黎葡萄酒產業一度陷入低潮。
正如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的經典論述:“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作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
適者生存,昌黎葡萄酒能適應市場的新變化嗎?
過程很艱辛,但嗅覺敏銳的企業還是找到了突破口: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低端市場產能過剩,高端市場卻供不應求。即使在國際紅酒市場,高檔紅酒依然是稀缺產品。
捕捉有效需求,加快向酒莊轉型,正是昌黎葡萄酒產業面對市場挑戰做出的“最積極反應”:
金士國際酒莊用種植中藥材的標準種植釀酒葡萄,用制藥級的環境釀制葡萄酒,該酒莊被專家稱為“葡萄酒行業一顆崛起的新星”;
茅臺昌黎葡萄酒公司董事長司徒軍親自操刀,給產品“瘦身”:400多種產品只保留了30多種,突出酒莊酒的核心位置,企業利潤實現了大幅增長;
作為河北省葡萄酒行業的領軍企業,華夏長城以華夏酒莊為基礎,在高品質道路上越走越穩;
……
轉型兩年多,昌黎葡萄酒產能一噸未增,產值卻增長了10億元。
產業鏈再延伸:賣風景、賣康養,打造中國的“納帕谷”
今年開春葡萄上架以后,華夏長城副總經理楊雪峰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葡萄園去看一看。
“今年是種葡萄的好年景,降雨少、病蟲害少,結出的葡萄最適合釀酒。”8月11日,楊雪峰在葡萄基地里摘下一粒葡萄,放進嘴里嘗了嘗,一臉憧憬。
一粒葡萄,經過采摘、破碎、發酵、窖藏……變成了香醇的葡萄酒。這期間拉動了種植、釀造、橡木桶生產、彩印包裝、酒瓶制造、塞帽生產等數十個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
“在昌黎,一瓶葡萄酒從葡萄種植到市場銷售,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在當地完成。”侯秀偉說。
就拿酒瓶來說,昌黎擁有我國北方最大的玻璃瓶制造企業索坤集團,一天就能生產200萬個各式各樣的玻璃瓶。再比如小小的軟木塞,昌黎年產量超過一億支,不僅能滿足當地企業需要,還銷往全國各地。
歷經30多年的風風雨雨,昌黎構建了一條完整的葡萄酒產業鏈。
如今,這條產業鏈仍然在不斷延伸,且帶來了更多的驚喜。
“我們不只賣葡萄酒,還賣風景。”楊雪峰一邊說,一邊帶著記者沿著旅游線路走了一圈。
背靠碣石山,面朝黃金海岸,山海美景盡收眼底。一路上,有葡萄園里誘人的果香,有亞洲最大酒窖的壯觀,還可以親眼目睹一顆葡萄變成葡萄酒的奇妙過程。
“華夏長城旗下的華夏莊園,是全國葡萄酒行業唯一一個4A級旅游景區。”楊雪峰介紹,去年華夏莊園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超千萬元。
和華夏長城不同,金士國際酒莊除了賣酒,還賣“康養”。金士國際酒莊總經理王高峰介紹,酒莊的股東是天士力控股集團,這是一家天津的制藥企業,在康養領域有獨到的優勢。酒莊建有居家康養示范區,未來還將配套建設一個二級甲等醫院,成為京東地區生態居家康養目的地。
轉型酒莊,為昌黎葡萄酒產業鏈延伸打開了一扇窗。
“現在,我們的每一個酒莊都是一個旅游景點,賣風景、賣康養。”侯秀偉介紹,近年來,以“賞葡園風光、歷酒窖隧道、觀歐式酒莊、品昌黎美酒”為主題的“昌黎葡萄酒文化康養度假游”日漸興起,去年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
產業鏈每延伸一步,都讓當地農民找到了掙錢機會。現在昌黎“吃”葡萄業的農民越來越多。有的開辦起了民宿、農家樂,有的在酒莊葡萄基地、康養基地、旅游景點務工,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個舉世聞名的地方叫納帕谷。納帕谷酒莊林立,既盛產享譽世界的葡萄美酒,也是令人神往的旅游勝地。每年近4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潮涌而來,旅游收入甚至超過了葡萄酒產業的收入。
一位美國葡萄酒專家在昌黎逗留數日,品嘗了美酒,飽覽了風光,由衷地說:這里有希望成為中國的“納帕谷”。(記者 郭猛 許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