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馬青
你心目中的老師,是什么樣的?
我印象最深的老師,是小學時在我不斷做錯題,一怒之下扯壞了我的衣袖,然后向我鄭重道歉的老師;是那位怒吼時人人都害怕,卻自掏腰包買地圖拼板,讓我們在游戲中快樂學習的老師;是那位在早自習給我們講林語堂,講到興起高唱“京華煙云”的老師;是那位看到我摸底考試的成績后,憂心忡忡對我念叨“你可怎么辦”的老師。
我的朋友中,卻有曾被老師欺凌的刻骨銘心的記憶。一個朋友至今說起體罰時,仿佛依然能感受到那一巴掌的火辣和疼痛,另一個朋友則經常感慨,如果不是因為當年被數學老師羞辱,卻被語文老師鼓勵,大學不會讀文科,今天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際遇。
老師和醫生一樣,是被擺上圣壇的職業,“靈魂工程師”是多么純凈多么高尚的道德要求,但在現實中,那終究是一個個無法閃耀神性光芒的普通人。
這邊是老師毆打辱罵學生上了熱搜,那邊則是老師被學生毆打和辱罵的話題;這邊是深圳招聘中學老師年薪30萬,那邊則是81%的老師對現在的薪資水平不滿意的調查結果;這邊是75.4%的受訪者愿意報考或讓孩子報考公費師范生,那邊是教師辭職比例逐年攀升;這邊是羨慕老師一年雙假的聲音,那邊卻是年輕教師加班中猝死的悲劇……
社會評價也像冰與火一般分裂,教師節的朋友圈,制作精美的節日海報在刷屏,但是那一聲聲感謝卻似乎不那么純粹,家長群里“辛苦了”的表態爭先恐后地排著隊,但背后的真誠是否也這般整齊?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禮物成了教師節的“標配”。福建一名老師“強令”學生在教師節送禮被撤職,而更多地方的老師不得不向家長發倡議書,謝絕一切禮品。家長們的心情則如同過山車,起伏不定、上下不安,送蘋果還是送“Apple”?送Dove還是送LV?表面上人人都說一張賀卡一朵花就足夠表達心意,但暗地里有多少人愿意相信?有些過于積極,跑到家委會里振臂:“每位家長交XX元,湊個份子,合買禮物”,其他家長有的長吁一口氣,太好了,省事省心,有的則眉頭微蹙,總覺得像是被迫綁在了一起。
在送與不送,送什么怎么送的討論中,隱隱透著功利和算計。可這真的是老師們想要的嗎?禮物的價格與尊重和真誠不成正比。
不可否認,每一種職業中都免不了有敗類,就像大樹總有枯枝。但是,大多數老師如同你我一樣,有著最平凡的愿望——付出有收獲,職業有尊嚴,被學生喜歡,被公平對待。老師不是蠟燭,我們不能要求任何人去燃燒自己點亮別人,老師更像是路燈,在我們前行的路上,曾為我們照亮過一段旅程。
老師是一個個普通人,但這個職業又非常特殊。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手里操縱著幼年人的命運,也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對教育的要求越高,對老師的壓力就越大,即使不將老師神圣化,也必須承認,無論古今中外,對老師的要求總是高人一籌。
高要求對應的就應該是高回報,老師的收入必須配得上社會對這個職業的期許。然而,深圳開出三十萬年薪招聘老師的現象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2019年,一家網絡媒體對全國教師的薪資現狀進行了一次大調查,月工資在5000元以下的教師占比達到了87%,而教師“績效工資”全國各地發放標準差距很大,40%多的學校從未發放過績效工資,只有20%的老師對自己的薪資情況滿意或者基本滿意。
除了收入,還有減負。有不少老師感嘆,技術給別的行業帶來的是便利,可是帶給教育的卻讓人一言難盡,網課不能代替校園課程,但是,伴隨電子化而來的卻是越來越多的表格、臺賬、記錄、評比等事務性工作。
教師節來臨時,能傾聽一下老師們真實的聲音嗎?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樣的“禮物”?年年都說,教師待遇不低于公務員,但真不是每個地方都做到了。教師“在編”與否的差異,在有些地方也足以成為阻擋年輕人從事這個職業的鴻溝。馬云曾說,留不住人才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錢沒給夠,一個是心委屈了。或許,這句話就是問題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