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記者 信賀寧 王守一 通訊員 馮燕
在承德圍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幸福安居小區的院兒里,灰白格調的二層小樓在藍天白云、綠草紅花的映襯下更顯清新靚麗,透過明亮的窗戶,各色盆栽擺滿家家戶戶的窗臺,盡情沐浴著山間陽光……
這樣的場景不禁引人聯想: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向往,讓長期居住在深山溝里的群眾不約而同用鮮花綠植精心裝點新屋?
在圍場幸福安居小區,家家戶戶的窗臺上擺滿各色盆栽。 長城網記者 王守一 攝
連續7天,記者在一條條蜿蜒平坦的鄉間山路上穿行,實地走訪了承德市近10個被群山環抱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在一次次“豁然開朗”的驚喜中,走進搬遷群眾搬離山溝之后的新生活——
張玉鳳燒得一手好菜,從順道地村坎兒溝搬到東麗新村安置區后,她覺得最開心的是每天晌午下地回來,不用出廚房,20來分鐘就能做成一桌香噴噴的午飯,用水用電用氣都很方便。“溝里條件差,連小賣店都沒有,碰上缺個油鹽醬醋啥的,來不及到鎮上買,還得去鄰居家借。”
搬進新家后,小欣宇的第一感覺是大、敞亮。在她的印象里,老家屋里又黑又窄,臥室的墻上還糊著厚厚一層報紙,房子前后都是山。“以前只能玩捉迷藏、投沙包一類的游戲,現在我和小伙伴兒最喜歡騎著自行車在小區院兒里兜風。”
孩子們在灤平縣安純溝門安置區內追逐玩耍。 長城網記者 王守一 攝
從葦子峪村南溝搬到15里地外的安置區后,肖鳳艷心里最舒坦的就是鄰居變多了,氛圍變好了,心里不覺得孤獨了。“溝里零零散散住著七八戶,平時找不到可以說說笑笑的人,很少有那種喜悅的心情。”
說起孩子上學的事兒,今年60歲的盧鳳義算了一筆賬:住在溝里的時候,孩子出去上學坐車一星期要花50元,搬出來以后,不僅坐車方便了,還能少花30元。“區別太大了!一星期省30元,一個月下來就省出100多元!”
令朱成林沒想到的是,搬遷后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有了新牛舍,這下孩子上學的費用和家里的日常開銷就都解決了,心里甭提多踏實了!“我腿腳不太方便,種地、打工都不如在家多養幾頭牛。以前山上的牛圈只能養七八頭牛,搬出來以后我一口氣養了14頭,今后全靠這些牛來提高生活水平了!”
朱成林看護自家牛群。 長城網記者 王守一 攝
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黃憲國來說,今年的奮斗目標是種好2個蘑菇棚,賺上5萬塊錢,致富的信心特別足。“今年我先把種植蘑菇棚的技術學好,來年把技術教給其他村民,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在大山里生活了近70年的齊文茹覺得,搬遷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做飯、取暖、交通方便了,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豐富,家家戶戶對美好生活都有了更具體的向往和期待。“桃山小區新家美,蟻水河畔變新莊,偏遠村民來入住,幸福日子長又長。”像這樣歌頌搬遷后美好新生活的詩句,齊文茹寫了不下30首。
……
齊文茹認真寫下自創小詩,表達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感想。 長城網記者 王守一 攝
山長水長,比不過搬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長長向往。人們用最樸實的話語,講述著自家的新變化,傳達的卻是心底對未來生活的展望與希冀。
而改變,來之不易。
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承德縣采用戶申請、村審核、鄉復核、縣審批流程,精準識別搬遷對象,實現應搬盡搬;灤平建設完成易地搬遷安置區配套產業園區17個,保障搬遷群眾就近就業;豐寧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建立“網格化”管理組織,采取“區片長+樓棟長+單元長”管理模式加強社區環境衛生、公共設施維護、綠化亮化保護、垃圾清運、車輛停放等方面管理……在千頭萬緒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一項項扎扎實實的典型做法脫穎而出。
新家新生活孕育著新故事新希望。對在山溝里居住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人們來說,從溝里搬出來,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都會發生顯而易見的變化,在用鮮花裝點新屋的同時,一幅幅走出山溝溝,改變貧困生活面貌的美好畫卷,正由搬遷群眾自己努力描繪。